• 注册
  •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咳嗽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咳嗽是呼吸系统疾病常见的症状之一,常由外邪侵袭肺脏,或杂病脏腑功能失调,影响到肺,肺气不利所致。故咳嗽可分为外感与内伤两类。

    咳嗽件恶寒发热,头痛,鼻塞流涕,痰白而稀,舌苔薄白,脉浮者,是外感风寒咳嗽。为风寒之邪侵袭肺脏,肺失宣肃所致。

    咳嗽伴恶寒发热,口渴,咽痛,汗出,痰黄而稠,咯之不爽,舌红,苔黄,脉浮数者,是外感风热咳嗽。为风热之邪犯肺,肺失情肃所致。

    咳嗽呈阵咳,伴咳引胸胁痛,痰少或痰稠,面赤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肺咳嗽。为肝火犯肺,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色白,胸皖痞满,食少,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苔白腻,脉儒滑,是痰湿犯肺咳嗽。为脾虚生湿,湿聚成痰,上贮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伴痰多清稀.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动则汗出,舌淡,脉虚者,是肺气虚咳嗽。为肺气虚弱,宣肃失职所致。

    咳嗽伴吐脓痰,味腥臭,胸痛,发热,甚则寒战,烦躁,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滑数者,是肺痛咳嗽。为热毒壅于肺,蕴痰成脓所致。

    咳嗽伴吐浊涎沫,形体消瘦,乏力气短,舌红,苔少,脉虚数者,是肺痿咳嗽。为肺阴不足,肺失濡养所致。

    咳嗽伴无痰,或痰少,或痰中带血,甚则咯血,午后低热,盗汗,口渴,咽燥,舌红,苔少而光,脉细数者,是肺阴虚咳嗽。为肺阴虚,津液亏损,虚火灼伤脉络,肺气不利所致。

    咳嗽阵作,伴少痰或无痰,咽燥咽痒,口干,鼻燥,发热微恶风寒,咳甚则胸痛,苔薄黄而干,脉浮数,发于秋季者,是燥邪犯肺咳嗽。为燥热之邪犯肺,津液受损,宣肃失司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汗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是指人体患病状态下的异常出汗。可分为全身出汗与局部出汗两类。

    全身出汗

    外感热病与内伤杂病均可出现全身出汗。外感热病感受风、寒等外邪,导致营卫功能失常,或热盛迫津外泄,均可出汗。内伤杂病为阴阳失调而导致出汗。

    出汗,汗量较少,伴发热恶寒,身痛,脉浮缓者,是太阳中风证。为风寒之邪袭表,营卫不和所致。

    出汗,汗量多,伴壮热,恶热,烦渴喜冷饮,面赤,舌红,苔黄,脉洪大者,是阳明经证或气分热盛证。为里热炽盛,迫津外泄所致。

    出汗过多,畏寒,小便短少,或排尿困难,四肢微拘急,关节屈伸不利者,是阳虚漏汗证。为发汗太过,表阳虚,固摄功能减弱所致。

    大汗淋漓,或汗出如油,伴呼吸喘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者,是亡阳证。为阳气大虚欲脱所致。

    先恶寒寒战,烦躁不安,然后发热汗出者,是战汗。为邪正相争所致。

    出汗,汗量多,连绵不断,伴烦渴,壮热,胸院痞闷,舌红,苔黄,脉洪大有力,发于暑季者,是暑热证。为热盛迫津外泄所致。

    睡时出汗,醒则汗止,伴腰膝酸软,腰痛,或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舌红少苦,脉细数者,是阴虚盗汗证。为阴虚营不内守所致。

    动则汗出,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色晄白,舌淡,脉虚者,是气虚自汗证。为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局部出汗

    是指出汗部位不均,某一区域有汗,某一区域无汗。

    1.头汗出:仅指头部汗出,余处无汗或少汗。

    头汗出,余处无汗,伴发热,身重体倦,胸闷,舌红,苔黄,脉数者,是热盛汗出证。为里热蒸腾,气机不利所致。

    头汗出,余处无汗,伴身目发黄,小便不利,腹满,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湿热自汗证。为肝胆湿热郁蒸,气机不利所致。

    头汗出,伴面色晄白,四肢欠温,气短懒言,神疲乏力,舌淡,脉弱者,是气虚自汗证。为脾气虚弱,中气不足所致。

    2.手足汗:指仅手心足心区域汗出,余处无汗。

    手足汗出,伴四肢欠温,神疲乏力,纳少,便塘,舌淡,脉虚者,是脾虚汗出证。为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津液外泄所致。

    手足汗出,伴手足心热,咽于口燥,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汗出证。为阴虚内热,津液外泄所致。

    3.半身汗:是指人体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汗出,另一部位无汗。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面色晄白,神疲乏力,心悸,舌淡,脉虚者,是气血不足。气机不利,津液失于输布全身所致。

    上半身汗出,下半身无汗,伴面色苍白,四肢欠温,畏寒,舌淡苔白者,是阳气虚证。阳气虚,津液脱于上所致。

    下半身汗出,伴腰膝酸软,梦遗滑精,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内热证。阴虚内热,气机不畅,津液外泄所致。

    半身汗出.或左或右,伴半身不遂,舌暗,见瘀斑者,是中风证。瘀血内阻,经脉不利,津液失于输布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痿躄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且因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发生于内伤杂病,正气不足是其主要原因,临床当市证求国。

    开始多有发热,突然出现肢体软弱无力.皮肤干,心烦,口渴,咳呛咽干,小便黄少,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细数者,是肺热伤津之痿躄。温热毒邪犯肺,肺热伤津,不能敷布全身,筋脉失养故痿躄。

    肢体痿软无力,或兼微肿.麻木,尤以下肢为常见,或有发热,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濡或数者,是湿热浸淫之痿躄。湿热内蕴,浸淫筋脉,久之筋脉失用故痿躄。

    进行性下肢痿软无力,食欲不振,大便溏薄,面浮肢肿,面色不华,舌苔薄白,脉细者,是脾胃虚弱之痿躄。脾胃虚弱,健运失职,生化之源不足,筋脉失养故痿躄。

    发病较缓,肢体痿软无力,腰膝酸软,并有眩晕耳鸣,遗精,或遗尿等症,舌红少苔,脉象细数者,是肝肾阴亏之痿躄。肝肾精血亏损,筋脉失于濡润故痿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臌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臌胀是以腹大如鼓,皮色苍黄,甚至腹部青筋暴露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大多发生于疾病的后期,为重证。临床当辨清属虚属实以指导治疗。

    腹胀按之不坚,胁下胀满或疼痛,饮食减少,食后作胀,暖气不爽,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弦者,是气滞湿阻之臌胀。为肝脾不和,湿浊内阻,气机阻滞所致。

    腹大坚满,胁腹攻痛,面色萎黄,甚则黯黑,或目黄肤黄,头颈胸臂见蜘蛛痣,唇紫,烦热口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或溏垢不爽,舌质紫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郁血瘀之臌胀。为湿热壅滞,气滞血瘀,瘀热结于血分所致。

    腹部胀满,入暮较甚,脘闷纳呆,神倦怯寒,肢冷或下肢浮肿,小便短少,面色苍黄或晄白,舌质淡紫,脉沉细而弦者,是脾肾阳虚之臌胀。脾肾阳虚,水湿不运,寒水停聚,故腹部胀满。

    腹大坚满,甚则青筋暴露,形体消瘦,面色黧黑,口燥,心烦,齿鼻时有衄血,小便短赤,舌质红绛少津,脉弦细数者,是肝肾阴虚之臌胀。病久肝脾两伤,进而伤肾,水气不化,瘀血不行,故腹大坚满,青筋暴露。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噎膈与积聚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噎是指吞咽之时,梗噎不顺;膈是指胸膈阻塞,饮食不下。噎可单独出现,但可以是膈的前驱症状,临床常噎膈并称。当辨清其性质,对治疗有重要作用。

    吞咽梗阻,胸隔痞闷隐痛,大便艰涩,口干咽燥,形体逐渐消瘦,舌红,苔白腻,脉弦细者,是痰气交阻之噎膈。肝气郁结,兼有痰湿内阻,气郁不畅,痰气交阻于胸隔故噎隔。

    胸隔疼痛,食不得下而复吐出,甚则水饮难下,大便坚如羊矢,或吐咖啡色液体,形体消瘦,肌肤枯燥,舌红少津,或见瘀斑,脉细涩者,是瘀血内结之噎隔。瘀血内阻于食管,气机升降失司,故噎隔。

    胸隔疼痛,饮食不下,面色晄白,形寒气短,泛吐清涎,面浮,足肿,舌淡少津,脉沉细弱者,是阳虚气衰之噎膈。久病阴阳互损,中气衰败,升降失司故噎膈。

    积聚

    积聚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的一种病证。积是指固定不移,痛胀在一定的部位,有明显的肿块;聚是指攻窜作胀,痛无定处,块物易聚易散。临床当辨清积与聚的区别及性质。

    腹中气聚,攻窜胀痛,时聚时散,伴胸胁胀痛,时欲太息,舌红,苔薄白,脉弦者,是肝郁气滞之聚证。为肝气郁结,气机不利,升降失司,故腹中气聚,攻窜胀痛。

    腹胀或痛,便秘,纳呆,时有条状物在腹部聚起,重则按之胀痛更甚,苔腻,脉弦滑,为食滞痰阻之聚证。为食滞于肠道或痰滞互阻,气机不畅之聚证。

    胁下有块,软而不坚,块物固定不移,胀痛并见,舌暗或见瘀斑,苔薄,脉弦。为气郁血阻之积证。肝气郁结,气机不利,脉络不和,故胁下有块,固定不移。

    腹部结块明显,硬痛不移,面黯消瘦,纳呆乏力,时有寒热,月事不下,舌暗或见瘀斑,苔白或黄,脉细涩者,是气滞血瘀之积证。为气滞血瘀,瘀血内结,脉络阻塞所致。

    积块坚硬,疼痛逐渐加剧,面色萎黄或黧黑,消瘦脱形,饮食大减,舌质淡紫,或舌光无苔,脉细数或弦细者,是正虚瘀结之积证。为病久正气虚衰,脉络瘀阻故积块坚硬。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昏迷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昏迷,是指神志不清,不省人事,呼之不应的一种症状。在外感热病及内伤杂病中均可出现,多为重证。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握拳,胸隔喘满,四肢欠温,苔薄白,脉弦,由情绪刺激诱发者,是肝气上逆之昏迷。为肝气郁结,上扰清窍,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面色苍白,口唇无华,四肢震颤,目陷口张鸣汗肤冷,呼吸微弱,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血虚之昏迷。失血过多,气血不能上荣于清窍,故昏迷。

    昏迷,伴壮热或身热夜甚,烦躁,谵语,舌蹇,肢厥,脉细数者,是心包证。肺卫之邪或营分之邪,内陷心包,神无所主,故昏迷。

    昏迷,伴日前潮热,腹满硬痛,便秘,心烦,谵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燥,脉沉实有力者,是胃热熏心之昏迷。里热炽盛,胃热熏心,神明被扰则昏迷。

    突然昏迷,喉间有痰声,或呕吐涎沫,亦可因痰浊郁滞胸隔而无痰声可闻者,舌苔白腻,脉滑或沉者,是痰浊内蕴之昏迷。痰湿内盛,蒙蔽清窍,神明被扰故昏迷。

    昏迷,谚语,伴烦热口渴,斑疹透露,或出血,小便黄赤,舌红或绿,脉细数者,是营见证之昏迷。热入营血,上扰神明,内陷心包,故神迷谵语。

    昏迷,时清时昧,身热不扬,时有谵语,舌红,苔黄腻,脉儒数者,是湿温之昏迷。为湿热之邪蒙蔽清窍,心神被扰,故昏迷时清时昧。

    昏迷时清时昧,伴浮肿,头晕,面色无华,泛恶欲吐,口中时有氨味,舌淡胖,脉细者,是水肿之昏迷。为脾肾阳虚,湿毒内蕴,上扰神明,清窍蒙蔽,故昏迷时清时昧。

    感受暑邪,突然昏迷,不省人事,身热,面赤,汗多,四肢欠温,舌红,苔薄黄,脉洪大,发于暑季者,是中暑之昏迷。为暑热之邪郁蒸,上扰神明,清窍闭塞,故昏迷。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目张手撒,呼吸低微,二便失禁,舌淡,脉微欲绝者,是亡阳之昏迷。阴寒内盛,阳气暴脱,神无所依,故昏迷不省人事。

    突然昏迷,不省人事,伴半身不遂,身热面赤,牙关紧闭,呼吸气粗,或喉间有痰声,舌红,苔黄腻,脉弦者,是中风之昏迷。肝风内动,肝阳上亢,清窍闭塞,故昏迷。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或发出鸣叫声,或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舌苔白腻,脉弦滑者,是痫证之昏迷。痰浊内蕴,或肝风内动,上扰清窍,故昏迷。

    昏迷呈一过性,常突然出现,恢复也较快,伴头晕头昏,神疲乏力,胸闷,舌暗,或见瘀斑,脉弦细或结代者,是瘀血之昏迷。瘀血内停,气血流行不畅,一时不能上荣于清窍,故昏迷。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抽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抽搐,中医称为“瘛疭”。筋急引缩为“瘛”,筋缓纵伸为“疭”。凡筋脉拘急,手足时缩时伸,抽动不止者,称“瘛疭”。抽搐的病因,临床当辨别寒热虚实的不同。

    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无汗,苔白,脉浮紧者,是刚痉。为感受风寒之邪,筋脉受邪,气血运行不利,筋脉失养,则抽搐,甚则角弓反张。

    抽搐,甚则角弓反张,口噤,伴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汗出,苔白,脉浮缓者,是柔痉。为感受风寒之邪,卫阳不固,营不内守而外泄,筋脉失养所致。

    抽搐,项背强,甚则卧不着席,口噤龄齿,手脚挛急,发热,腹满,大便不通,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实有力者,实热结聚之抽搐。里热炽盛津伤,熏灼筋脉,筋脉失养,则抽搐,项背强,甚则卧不着席。

    四肢抽搐,项背强急,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强,口噤流涎,或面部肌肉抽搐,脉弦者,是破伤风病。为外伤或外邪侵袭,筋脉受邪,气血不利,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伴高热,神昏,头痛剧烈,呕吐,躯体灼热,四肢欠温,舌红,苔黄,脉洪或实者,是热极动风之抽搐。为里热炽盛,津液受损,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表现为手足颤动,伴眩晕欲仆,项强语謇,手足麻木,步履不正,甚则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喝斜,舌红,苔白或腻,脉弦有力者,是肝风内动之抽搐。为肝阳上亢,肝风内动,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抽搐表现为手足蠕动,伴腰痛,腿膝酸软,胁肋疼痛,午后潮热,心烦,梦遗,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肝肾阴虚之抽搐。肝肾阴虚,精血不足,不能滋润儒养筋脉所致。

    四肢抽搐轻微,伴头昏头晕,面色晄白或萎黄,神疲乏力,食欲不振,动则汗出,唇甲淡白,舌淡,脉虚者,是气血虚之抽搐。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筋脉,故抽搐。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头痛如针刺,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腰膝酸软,舌质暗或紫,或有瘀斑,脉沉涩者,是瘀血之抽搐。是瘀血内阻,筋脉失养,运行不利,故抽搐。

    四肢抽搐,颈项强直,牙关紧闭,时发时止,发生于小儿者,是惊风证。若伴有高热惊厥,烦躁不安,突然发生者,是急惊风。为里热炽盛,筋脉挛急所致。若发作缓慢,伴发热,面色黄,懒言倦怠,昏睡或露睛,大便溏薄,脉虚者,是慢惊风。为气血虚,筋脉失养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不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不寐,也称“失眠”,是指不能正常的睡眠。如不易入睡,或睡眠不稳,时寐时醒,甚则整夜不能入睡。

    不寐一证与心、肝、脾、肾、胃等有关,临床当辨明所在脏腑、及病证的虚实。

    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食欲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薄,脉细者,是心脾两虚之不寐。

    心脾两虚,气血亏损,不能儒养心神,故多梦易醒。

    不寐心烦,头晕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口干津少,或梦遗,健忘,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阴虚火旺之不寐。肾阴不足,心火偏旺,心神不宁,故不寐心烦。

    少寐多梦,或恶梦纷坛,心烦易怒,胸胁胀满,头痛,口苦,目赤,舌红,苔黄,脉弦数者,是肝火上炎之不寐。肝气郁结,化火上找所致。

    不寐,或多梦易醒,胸闷胀满,呕恶,痰多色黄或白,食欲不振,苔白腻或黄腻,脉滑者,是痰湿内阻之不寐。痰湿内蕴,上扰神明,故不寐。——少寐多梦,易惊醒,平素胆怯,或情志抑郁,舌淡,脉弦细者,是心胆气虚之不寐。心胆气虚,心神不宁,故少寐多梦。

    少寐或不寐,甚则彻夜不眠,伴神志错乱,语言紊乱,时哭时笑,舌红或暗,或有瘀斑,脉弦数者,是瘀热乘心之不寐。血与热相结,瘀热上扰神明故不寐。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心悸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心悸是心中动悸不安的一种自觉症状,常伴有心慌、心烦不安等。严重者可发展为怔忡,表现为心中动摇不宁无休时。既可发生于外感病,也可见于内伤杂病。

    心悸,怔仲,伴脉结代,胸闷不舒,发热恶寒,头痛,短气,神疲乏力,苔薄白者,是外感所致的心悸。为外邪未解,内传于心,心气不足则心悸,征忡。

    心悸气短,胸闷或胸痛,两颧红,甚则唇与指甲青紫,或咳喘咯血,舌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或结代者,是痺病内传于心之心悸。痹病不愈,内传于心,血脉闭阻,心失所养则心悸。

    心悸,征忡,善惊易恐,坐立不安,梦多失眠,不思饮食,舌淡,脉虚者,是惊恐神伤之心悸。惊则气乱,恐则气下,气机过乱,心失所养则心悸,怔仲。

    一心悸,怔仲,面色不华,头晕、气短,神疲乏力,或自汗出,四肢欠温,舌淡,脉细无力者,是心气血虚之心悸。为心气血虚,不能儒养心,心失所养所致。

    心悸不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苦,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阴虚、心火旺之心悸。肾水不足无以制约心火,心火偏亢则心悸不安。

    心悸不安,胸闷气喘,形寒肢冷,一身尽肿,小便不利,舌淡苔白,脉沉细或结代者,是阳虚之心悸。阳气虚衰,水气内停,上逆凌心,故心悸不安。

    心悸胸闷,伴胸痛彻背,或向肩背放射,面色苍白,唇青紫晦暗,舌暗紫,有瘀斑,脉涩或结代者,是瘀血之心悸。瘀血内阻,血行不畅,故心悸,胸痛。

    心悸胸闷,伴胸痛隐隐,面色晄白,形体丰满,泛恶,纳呆,舌胖,苔白腻或润,脉沉或结代者,是痰湿之心悸。痰湿内蕴,胸阳不振,血脉瘀阻,故心悸,胸痛隐隐。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眩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眩晕,眩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是指头晕,有旋转或晃动感,一般统称眩晕。临床当辨清引起眩晕的病因及涉及的脏腑。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头晕、头痛加剧,面色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或手足震颤,舌红,苔薄黄,脉弦者,是肝阳上亢之眩晕。

    为肝气郁结,肝阳上亢所致。

    眩晕耳鸣,头痛头胀,满面通红,日苦,目赤,心烦,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或弦数者,是肝火上炎之眩晕。为肝经有热,化火上炎所致。

    眩晕,伴头痛头重,胸闷脘胀,胁肋疼痛,急躁易怒,肢体麻木,舌红,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数者,是湿热内蕴之眩晕。湿热内蕴,气机不利,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

    眩晕,头痛头胀,目赤,面红,胁痛,腰痛,腿膝酸软,五心烦热,舌红,苔黄,脉弦细者,是肝肾阴虚、肝阳上克之眩晕。为肝肾阴虚,不能制约肝阳,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耳呜,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神疲乏力,或遗尿遗精,看淡,苔白,脉沉细者,是肾阳虚衰之眩晕。肾主骨生髓,肾阳虚不能充养清窍,则头晕耳鸣。

    眩晕,伴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动则汗出,面色晄白,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虚者,是气虚之眩晕。脾虚运化无力,中气不足,不能上荣于头目,故眩晕。

    眩晕,伴面色无华,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口唇爪甲淡白,舌淡,苔少,脉细者,是血虚之眩晕。血虚儒养功能减弱,不能上荣于清窍,故眩晕。

    眩晕,头重头痛,伴胸闷不舒,泛恶或呕吐,肢体困倦,痰多,纳呆,苔白腻,脉儒滑者,是痰湿之眩晕。“无痰不作眩”,痰湿中阻,清阳之气不升则眩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黄疸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黄疸是指目黄、身黄、小便黄三症状。为肝胆功能异常所致,临床当辨别阴黄与阳黄,以及病邪的性质偏盛与虚实。

    黄疸,色泽鲜明如橘皮,伴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腹胀胁痛,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重于湿的阳黄证。为湿热内蕴,肝胆功能异常,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色泽欠鲜明,伴发热,头痛头重,身体困倦,胸脘痞闷,纳呆,腹胀便溏,苔厚腻,脉濡者.是湿重于热之阳黄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故黄疸色泽欠鲜明。

    黄疸,色泽鲜明,伴发热恶寒,无汗.腹胀胁痛,大便不通,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腻,脉浮数者,是阳黄兼表证。为表邪未解,湿热内盛,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严重,色金黄,高热烦躁,胸腹胀满。神昏谵语,衄血便血或肌肤斑疹,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阳黄重证。为热毒炽盛,不得外泄,内盛于里,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黄疸,色泽鲜明,胁肋胀痛,脘闷腹胀,恶心暧气,纳食不馨,舌红,苔白,脉弦者,是肝气郁滞之阳黄证。为肝失疏泄,胆汁不循常道所致。

    黄疸,色泽晦暗,纳少脘闷,腹胀,大便不实,神疲乏力,畏寒,舌淡,苔白腻,脉儒缓者,是寒湿阻遏之阴黄证。为寒湿之邪蕴滞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

    黄疸,色泽晦暗如灰色,伴烦躁不安,胸腹胀满,四肢欠温,冷汗,大便溏薄,甚则神昏谵语.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者,是阴黄重证。为寒湿内盛,阳气虚衰,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黄疸,肌肤不泽,神疲乏力,心烦,心悸.少眠,腹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濡细者,此为虚黄。为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肝胆功能异常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小便不利与水肿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是指排尿困难,尿量少,以及小便闭塞不通等症状。又称“癃闭”。临床当辨清病变所在的脏腑以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小便不利,或点滴而出,色黄赤,少腹胀满,口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细数者,是湿热蕴结之小便不利。为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或小便闭塞,呼吸急促,咽干,烦渴欲饮,舌红,苔黄,脉数者,是热邪壅肺之小便不利。为邪热壅肺,肺失肃降,膀胱气化失司,故小便不利。

    小便不利,尿量少,少腹满,发热恶寒,口渴但喝水不多,苔薄白,脉浮者,是太阳蓄水证。为太阳之邪入里,膀胱气化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发热恶寒,咳嗽,晨起颜面浮肿,继而周身浮肿,按之凹陷,舌苔白,脉浮数者,是水肿的风水证。为外邪侵袭,肺失宣肃,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颜面四肢浮肿,以下肢凹陷性水肿为主,神疲乏力,肢冷便搪,身重腰酸,畏寒喜温,舌淡胖,苔白,脉沉者,是阳虚水泛之小便不利。为阳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司所致。

    小便不利,或刺痛,或频数短涩,或少腹拘急,痛引腰部,或尿血,或尿中见砂石,苔薄,脉数者,是淋病之小便不利。为湿热或结石等结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不利,量少,伴壮热,大汗出,口干烦躁,大便不通,舌红,苔黄而干,脉洪大者,是热病伤阴之小便不利。为邪热炽盛,津液亏损,化源不足所致。

    水肿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引起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者。临床除了辨明阳水与阴水之外,还当辨清所在的脏腑。

    先见面目浮肿,然后遍及全身,小便不利,量少;水肿发生前或发生时有外感的表证,如发热恶寒,头痛,肢节酸楚,咳嗽,咽痛,苔薄白,脉浮数等,是风水相搏之水肿。为风寒外袭,肺失宣肃,不能通调水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全身水肿,以腹部和下肢为主,按之凹陷,小便短少,身体重而困倦,胸闷,泛恶,苔腻,脉濡者,是湿困脾脏之水肿。牌为湿困,运化失司,水湿浸渍肌肤故水肿。

    下肢浮肿较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便溏,面色萎黄,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者,是脾阳虚之水肿。为脾阳虚衰,不能温运水湿所致。

    全身水肿,腰以下尤甚,腰痛酸重,尿少,四肢厥冷,神疲乏力,面色灰滞或晚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者,是肾阳虚之水肿。肾阳虚衰,膀胱气化不利,则水湿内停而水肿。

    全身浮肿,伴心悸,气喘,不能平卧,肢冷,畏寒,尿少,面色苍白或青紫,舌苔淡白,脉沉细或结代者,是心肾阳虚之水肿。为心肾阳虚,不能温运水气所致。

    全身浮肿,心悸气喘极为严重,不能平卧,烦躁不安,大汗,四肢厥冷,小便少,苔白润,脉沉细欲绝者,是阳虚欲脱之水肿,属危重证。为阳虚阴盛,水气泛滥所致。

    面色晦滞而浮肿,精神萎靡,胸闷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尿少,心悸气短,甚则烦躁不宁,昏迷不醒,抽搐惊厥,舌淡胖,苔白腻,脉沉细者,是阴阳两虚,湿毒内蕴之水肿。为阴阳两虚,湿毒内蕴,水气泛滥所致。

    遍身浮肿,起病缓慢,晨起头面较甚,午后下肢较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泄泻与便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泄泻

    泄泻,又称“腹泻”、“下利”。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如水样。当辨清病邪性质,病变部位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腹痛肠鸣,大便清稀,甚则如水样,伴恶寒发热,头痛,肢体酸痛,苔白或白腻,脉浮数者,是寒湿之泄泻。寒湿之邪侵袭肠胃,升降失司,传导失职,故泄泻。

    腹痛即泻,泻下急迫如水注,粪色黄褐而臭,肛门灼热,心烦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湿热下注之泄泻。为湿热下注大肠,传导失司所致。

    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脘腹痞满,暧腐酸臭,苔垢腻,脉数者,是食滞腹泻。

    为暴饮暴食,食阻肠胃,气机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大便时溏时泻,谷食不化,反复发作,稍进油腻食物,大便次数明显增加,食欲不振,食入作胀,神疲乏力,看淡,苔白或白腻,脉虚者,是脾胃虚弱之泄泻。为脾胃虚弱,不能运化水谷,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腹泻常于黎明前出现,脐周作痛,肠鸣即泻,形寒肢冷,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沉细,常发生于老年人者,是肾阳虚衰之泄泻,又称“五更泻”。为脾肾阳虚,关门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所致。

    常于精神刺激、情绪紧张时,即发生腹痛腹泻,平时常有胸胁痞满,暖气等,舌淡红,苔白,脉弦者,是肝气乘脾之泄泻,乃肝脾不和之证。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脾,脾失健运,气机不调所致。

    潮热,谵语,腹满胀痛,泻下黄臭粪水,脉沉实有力,青红,苔黄腻者,是热结旁流之腹泻。肠胃有实热之邪结聚,气机不利,肠道传化失司,故泻下黄臭粪水。

    肠呜下利,胃脘不舒,恶心呕吐,发热,饮食不节,腹痛,苔白腻,脉弦者,是痞证之腹泻。为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肠道传化失职所致。

    泄泻表现为里急后重,伴发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是热毒内蕴之泄泻。湿热热毒内蕴,肠胃气机升降失司,气机不利,故泄泻里急后重。

    腹泻长期不愈,便脓血,色淡,滑脱不禁,四肢欠温,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者,是脾肾阳虚之腹泻。脾肾阳虚,寒湿内阻,关门不利,传化失司,故腹泻呈滑脱不禁。

    下利完谷不化,四肢厥冷,恶寒蜷卧,舌淡,苔白,脉微细者,是阳虚阴盛之泄泻。肾阳虚衰,阴寒之邪内盛,不能蒸腾腐熟水谷,故下利完谷不化。

    突然上吐下泻并作,伴发热恶寒,腹痛,烦躁不安,口渴欲饮,苔白,脉浮或沉者,是霍乱之泄泻。为外邪侵袭,肠胃受损,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所致。

    —一发病急骤,高热,头痛,烦躁,口渴,腹痛剧烈,下利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甚则昏迷痉厥,舌红绛,苔黄燥,脉滑数者,是疫毒之泄泻。疫毒侵袭,重灼肠道,脉络受损,故下利脓血,多为紫红色或血水状。

    便秘

    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过长,常数日一行。为肠道传化失司引起,临床当辨清涉及的脏腑及寒热虚实的不同。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面赤,发热,腹满胀痛,心烦,口干,舌红,苔黄燥,脉滑实者,是实热之便秘。实热之邪结于肠胃,腑气不通故便秘。

    大便秘结,伴暧气频作,胸胁痞满,食欲不振,腹胀,苔薄腻,脉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呕吐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呕吐是指胃内容物从口中吐出。多由外感,内伤,或饮食不节等引起,临床当辨清寒热虚实的不同。

    突然呕吐,来势较急,伴恶寒发热,头痛,或胸闷不舒,心中懊(忄农),胃脘疼痛,腹泻,苔白,脉浮数者,是外邪犯胃之呕吐。为外邪犯胃.胃失和降所致。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暧气厌食,吐后舒畅,大便或溏或秘,苔厚腻,脉滑实者,是食滞呕吐。为暴饮暴食,中焦气机阻滞,胃气上道所致。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伴胁肋满痛,郁闷不舒,暧气频多,舌红,苔薄腻,脉弦者,是肝气犯胃之呕吐。为肝气郁结犯胃,胃气上道所致。

    呕吐痰涎或清水,伴胃院痞满,纳差,头眩心悸,苔白或润,脉沉者,是饮停中焦之呕吐。气化不利,饮停中焦,升降失司,则呕吐痰涎或清水。

    胃脘不舒,食入作胀,甚则恶心呕吐,神疲乏力,面色晄白,口渴,喜温,四肢欠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腻,脉弱者,是脾胃虚弱之呕吐。脾胃虚弱,健运失司,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呕吐反复发作,或为干呕,口干欲饮,饥而不欲食,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胃阴不足之呕吐。

    胃阴不足,胃失濡养,中焦气机升降失司则呕吐。

    干呕,吐涎沫,巅顶痛,四肢欠温,纳呆喜温,苔白腻,脉沉者,是肝胃虚寒之呕吐。为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

    恶心呕吐,心下痞满,肠鸣下利,舌红,苔黄,脉弦者,是痞证之呕吐。为寒热错杂,中焦气机升降失司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疼痛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疼痛是病人的自觉症状,也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从部位分有头痛、胸胁痛、胃院痛、腰痛、腹痛,肌肉关节痛等,且有脏腑、经络、气血、阴阳及寒热、虚实之不同。

    头痛

    可发生于许多疾病中,临床可分为外感头痛与内伤头痛两类。

    头痛,波及颈项,伴恶风寒,全身骨节疼痛,得包裹头部,苔薄白,脉浮紧,多发作于吹风受凉后,是风寒头痛。为外感风寒之邪,寒主收引,经脉不利则头痛。

    头痛,伴发热,恶风寒,汗出,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头痛。为感受风热之邪,上扰清窍,故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恶寒发热,胸闷,纳呆,苔白腻,脉儒,阴雨天尤甚者,是风湿头痛。为感受风湿之邪,湿邪粘腻重浊,上扰清窍则头痛如裹。

    头痛以前额为甚,伴发热,汗出,口渴,烦躁,舌红,脉数或洪大者,是阳明头痛。前额为阳明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阳明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前额为甚。

    头痛以两侧为甚,伴往来寒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日苦,咽干,目眩,脉弦细者,是少阳头痛。头部两侧为少阳经循行部位,热邪侵袭少阳经,循经上炎则头痛,以两侧为甚。

    头痛以巅顶为甚,伴恶心,吐涎沫,畏寒,四肢欠温,舌淡,脉弦者,是厥阴头痛。巅顶为厥阴经到达之部位,寒邪侵袭厥阴经,浊阴上逆则巅顶痛。

    头痛头胀,伴耳鸣,目糊,面赤,失眠,健忘,肢体麻木或振颤,舌红,苔黄,脉弦细者,是肝阳上亢头痛。肝阳上亢,清窍被扰,故头痛头胀。

    头痛且胀,伴胸脘痞满,身重肢倦,恶心,吐痰沫,苔白腻,脉弦滑者,是痰浊头痛。痰浊上蒙,清阳不升,则头痛且胀。

    头痛隐隐,伴体倦乏力,少气懒言,劳累则加剧,面色晄白,纳差,舌淡,脉虚者,是气虚头痛。中气不足,元神之府失养则头痛隐隐。

    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是血瘀头痛。瘀血内停,经脉流行不畅,则头痛固定不移。

    头痛隐隐,伴心悸失眠,手足麻木,面色无华,舌淡,脉虚者,是血虚头痛。为血虚阴亏,不能上荣于清窍,则头痛隐隐。

    头痛偏于一侧,或左或右,其痛暴作,痛势甚剧,痛解如常人,脉弦者,是偏头痛。为肝经有邪,风火上扰所致。

    头痛呈空痛,伴眩晕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舌红,少苦,脉沉细无力者,是肾虚头痛。脑为髓之海,肾精不足,则头脑空痛。

    头痛头胀,伴颜面肿大,面发疱疮,发热,咳嗽,咽干口渴,舌红,苔黄腻,脉数者,是大头瘟。为热毒上壅,经脉不利,故头痛头胀。

    胸胁痛

    胸痛是指胸部疼痛,包括上焦心肺两脏所居的部位,胁痛是指一侧或两侧胁肋疼痛,主要与肝胆有关,临床常并称为胸胁痛。有虚实寒热之不同。

    胸痛,痛彻肩背,伴心悸,气短,甚则喘息不能平卧,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欠温,苔白,脉沉迟者,是胸阳痹阻之胸痛。为胸阳不振,气机闭阻所致。

    胸痛,且牵引肩背,伴喘促,咳嗽,痰多色白,纳差,苔白腻,脉沉弦者,是痰湿胸痛。为胸阳不振,痰湿内蕴所致。

    &nbs

    |


    1
    2
    3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出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出血是指血不循经,溢出脉道而见出血症状。临床上根据出血部位的不同,可分衄血、呕血、咳血、便血、尿血、崩漏等,有寒热虚实之别。

    衄血

    是指鼻腔、齿龈、耳及皮肤等部位的出血症状。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咽部干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少痰,口渴喜饮.舌红,苔薄黄,脉数者,是风热或燥邪犯肺之鼻衄,中医又称之为“红汗”。肺开窍于鼻,外邪犯肺,肺热移行鼻窍,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较多,色鲜红,伴口渴喜饮,口臭,大便不通,齿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鼻衄。胃脉起于鼻,胃热循经上炎,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咳嗽,痰少而稠,盗汗,午后低热,头昏,耳鸣,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肺肾阴虚、虚火上炎之鼻衄。肺肾阴虚,津液亏损,虚火上炎,灼伤脉络则鼻衄。——鼻腔出血,量少,伴烦躁易怒,目赤,头痛头胀,胁痛,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之鼻衄。肝郁化火,灼伤脉络则鼻衄。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内或鼻外见小疖肿,红肿热痛,成熟后顶部见脓血,舌红,苔黄,脉数者,是鼻疖之鼻衄。为热毒之邪壅于鼻部,热伤脉络所致。

    鼻腔出血,量少,伴鼻孔赤痒,溃破生疮、疼痛,舌红,脉数,发于小儿者,是鼻疳之鼻衄。为上焦有热,或热邪犯肺,移于鼻,脉络灼伤所致。

    齿龈出血(又称“牙衄”),量少,色鲜,伴齿龈红肿热痛大便不通,口臭,口渴喜饮,舌红,苔黄,脉数者,是胃热齿衄。为胃肠实热之邪,上行灼伤脉络所致。

    齿龈出血,量少,色淡,伴齿龈肿痛或齿龈动摇,口干喜饮,头晕耳呜,舌红,苔少,脉细数者,是肾虚火旺齿衄证。肾阴不足,虚火上炎,损伤脉络所致。

    肌肤见瘀点瘀斑,或见紫癜,伴头眩头昏,神疲乏力,面色苍白,心悸怔忡,舌淡,脉细无力者,是气虚衄血证。气虚,气不摄血,血不循经所致。

    外耳道出血,伴耳部疼痛如锥刺,发热,头痛,或流脓血,舌红,脉数者,是耳疗、耳辅之衄血。为热毒壅结耳部,损伤脉络所致。

    女性经期或经前经后见鼻衄,为“倒经”或“逆经”。是经期血热妄行所致。

    呕血

    是指血液从口腔吐出,可夹有食物,主要是胃和食道的病变。有虚实寒热之分。

    呕血,色紫或暗,夹有食物,伴脘腹疼痛胀闷,口干,口臭,大便干结,色黑,苔黄腻,脉数者,是胃热呕血证。胃热炽盛,迫血妄行,气机升降失司,血热灼伤脉络所致。

    呕血,色淡或暗,伴胃脘疼痛,喜温喜按,面色苍白,四肢欠温,大便呈柏油状,舌淡,脉细者,为脾虚呕血。脾气虚,固摄无力,血不循经所致。

    呕血,色紫或鲜红,可夹有胃内容物,伴头痛头胀,胁痛,口普,心烦易怒,舌红,脉弦数者,是肝火犯胃之呕血。肝气郁结,化火犯胃,灼伤脉络则呕血。

    咳血

    是指血液从呼吸道随痰咳出。可以是血丝、血点、或血块,或呈泡沫状,与肺关系密切,有外感与内伤之分。

    痰中带血丝,伴干咳少痰或无痰,鼻燥咽干,口渴喜饮,发热微恶风寒,青红,苔少而干,脉数者,是燥热犯肺。燥热之邪侵袭肺脏,灼伤肺络所致——痰中带血丝,

    |


    1
    2
    3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辩证 中医辩证 关注:0 内容:210

    常见症状鉴别之气喘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气喘是指呼吸急促,呼多吸少,甚则张口抬肩等,为临床呼吸系统疾病常见之症状。与肺、肾关系较密切,有寒热虚实之分。

    气喘伴咳嗽,咯痰,胸闷,发热恶寒,汗出或无汗,苔薄白,脉浮紧者,是风寒袭肺证。为风寒之邪束肺,肺失宣肃,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咯黄痰质稠,甚则鼻翼煽动,发热恶寒,口渴欲饮,汗出,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者,是风热犯肺证。为风热之邪犯肺,肺失宣肃,肺气上逆所致。

    气喘,呼吸气粗,伴咳嗽,吐大量泡沫痰,纳差,恶心,胸闷,苔白腻,脉滑者,是痰饮壅肺证。为肺有痰饮,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伴咳嗽吐泡沫痰,苔白腻,脉滑,每因新感外邪而发,或证情加重者,是寒饮停肺证。为肺有宿痰,新邪引动宿痰,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伴咳嗽疾少,神疲乏力,语言低微,自汗气短,咽喉干燥,舌淡,苔少,脉虚者,是肺虚气喘证。为肺气虚,肃降失司所致。

    气喘伴胸胁胀满,咳嗽牵引疼痛,苔白,脉沉弦者,是悬饮病。为痰饮停于肺,肺气不利所致。

    气喘,呼多吸少,劳累加剧,甚则张口抬肩,伴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四肢欠温,面青或黧黑,腰膝酸软,舌淡,脉沉细者,是肾不纳气证。为肾气虚,摄纳无权,肺气不利所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