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金钱白花蛇的炮制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金钱白花蛇又名小白花蛇、金钱蕲蛇、金钱蛇。载《饮片新参》。系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干燥蛇体。夏、秋季捕捉,剖腹除去内脏,抹净血,以头为中心,盘成圆形,用竹签撑开后焙干。

    【炮制方法】《本草图经》:“白花蛇,有大毒,头尾各一尺尤甚,不可用,只用中断干者。以酒浸去皮骨炙过收之,不复蛀坏。”“取此蛇中剂,火烧一大砖令通红,沃醋令热气蒸,便置蛇于上,以盆覆宿昔,如此三过,去骨取肉,笔以五味,令过熟。”《圣济总录》:“酒浸,炙,去皮、骨。”“先酒浸,去骨并酒炙。”《奇效良方》:“连骨,火炙令干,勿焦。”《本草纲目》:“按《圣济总录》云,凡用花蛇,春、秋酒浸三宿,夏一宿,冬五宿,取出炭火焙干。如此三次,以砂瓶盛,埋地中一宿,出火气,去皮骨,取肉用。”“酒炙。”现行,取原药材,刷去灰屑,除去头尾,用适量黄酒润透后,取出晒干。金钱白花蛇每100kg,用黄酒50kg。

    【炮制作用】金钱白花蛇性味甘、成,温;有毒。归肝、脾经。具有祛风通络,定惊止痉的功能。本品不生用,酒制后可增强其祛风通络的功效,还可纠正不良气味,用于风湿瘫痪,骨节疼痛,麻风,疥癣,小儿惊风搐溺,破伤风,杨梅疮,瘰疬恶疮。如治疗中风伤酒,半身不遂,骨节疼痛及疥疮诸症的白花蛇酒(《濒湖集简方》);治疠疾手足麻木,毛落眉脱,遍身疮疹及一切疥癣风疾的愈风丹(《医学正传》);治风瘫疠风,遍身疥癣的驱风膏(《医垒元戎》);治破伤风,项颈紧硬,身体强直的定命散(《圣济总录》);治脑风头痛时作及偏头疼的地骨皮散(《圣济总录》);治杨梅疮的白花蛇丸(《本草纲目》);治营卫不和,阳少阴多,手足举动不快的白花蛇膏(《鸡峰普济方》)。

    【炮制研究】金钱白花蛇在宋以前有单纯的“酒炙”和“酒浸去皮骨炙”(《本草图经》)。宋代出现先“酒浸”、“炙”,过后再“去皮、骨”(《圣济总录》)。沿用至明代有“连骨,火炙”(《奇效良方》),酒浸焙制(《本草纲目》)。现行,主要有酒制的方法。洒制可降低毒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金钱白花蛇与伪品的鉴别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金钱白花蛇与伪品的鉴别金钱白花蛇来源于眼镜蛇科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的去内脏干燥幼体。由于加工时将头盘在中央,蛇体圈成盘状,形如古钱,加之周身通体有黑白相间的环纹,故称金钱白花蛇。金钱白花蛇是常用名贵中药,具有祛风湿、通经活络、镇痛、攻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半身不遂、四肢麻木、关节酸痛等症。

    近年来,在市场上发现用游蛇科水赤链游蛇Natrix annularis Hallowell,赤链蛇Dinodon rufozonatum(cantor),眼镜蛇科金环蛇 Bungarus fasctatus(Schneider)或用银环蛇及金环蛇的成体加工品充金钱白花蛇使用。为便于识别比较,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现将金钱白花蛇及其伪品的鉴别特征报道如下。

    1性状鉴别特征

    1.1 金钱白花蛇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 cm,蛇体直径0.2~0.4 cm;头在中央,尾细常纳于口内。背部黑色或灰黑色,有光泽,有白色环纹28—58个,黑白相间,白纹在背部宽1~2鳞片,向腹部逐渐放射增宽。黑纹3—5鳞片,背正中显著突出1条脊棱,脊棱扩大呈六角形,背鳞通身15行;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37~55;腹面黄白色,鳞片稍大。气微腥,味微成。

    1.2 金环蛇

    呈圆盘状,盘径2~5Cm,头在中央。全体有横环纹23~33个,黑黄纹相问,两者的密度相近,约占3-5个鳞片,横环纹绕腹部。体脊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脊棱处的一列鳞片扩大呈六角形,背鳞通身15行;肛鳞完整;尾下鳞单行29-39。气微腥,味微咸。

    1.3 赤链蛇

    呈圆盘状,盘径2~5 cm,头在中央,全体有黑红相间的窄环纹,淡红色或红色窄横环纹通常在90个左右,每条纹为1~2鳞宽,黑纹略宽于红色纹。横环纹环绕腹部,腹侧有黑褐色斑点。体脊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脊棱处的一列鳞片不扩大呈六角形,背鳞15一17(19)~19(21)、17行;肛鳞两分;尾下鳞双行48~88对。气微腥,味微咸。

    1.4 水赤链蛇

    呈圆盘状,盘径2~5 cm,全体有环纹60条以上,灰褐色与淡黄色纹相间,淡黄纹略宽于灰褐纹,横环纹环绕腹部。体脊有一条显著突起的脊棱,脊棱处的一列鳞片不扩大呈六角形,背鳞(16)17~19行;肛鳞两分;尾下鳞双行39-78对。气微腥,味微成。

    1.5 银环蛇成体加工品

    呈圆盘状,盘径2~5 cm,头在中央(为其它蛇头加工而成);体脊黑棕色;全体有横环27个以下,白色环纹较宽;腹部黄白色,两侧不对称。气微腥,味微咸。

    1.6 金环蛇成体加工品

    呈圆盘状,盘径2~5 cm,头在中央(为其它蛇头加工而成)。全体有横环纹22个以下,横环纹间隔较宽。气微腥,味微成。

    2 显微鉴别特征(背鳞外表面)

    2.1 金钱白花蛇

    黄白色,近椭圆形;游离端钝圆;无鳞棱;网纹区:网纹切线延长,网孔长10—59μm,宽6~21μm;波纹细密。

    2.2 金环蛇

    淡黄色,近棱形;游离端微凹;有鳞棱;网纹区:网纹不规则,网纹长5—6l μm,宽6~27 μm;无波纹区。

    2.3 赤链蛇

    灰黄色,近棱形;游离端钝圆;无鳞棱;网纹区:网纹较小,类圆形,网孔直径5~8μm;波纹稀疏。

    2.4 水赤链游蛇

    淡黄色,近椭圆形;游离端微凹或略平;有鳞棱;网纹区:网纹多角形,网孔长20一129 μm,宽17~75μm;无波纹区。

    3 讨论

    市场调查发现,金钱白花蛇的来源极为复杂,除以上介绍的几种伪品外,尚有用游蛇科其它种的幼体或幼体的拼接品伪制。在目前尚没有有效的化学鉴别方法的情况下,采用性状鉴别和显微鉴别相结合仍是较理想的鉴别手段。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金钱白花蛇的鉴别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金钱白花蛇为贵重中药之一。古代本草未见收载。具有祛风活络、镇惊攻毒之效。治疗半身不遂、四肢麻木、抽搐痉挛、关节酸痛、类风湿关节痛、麻风等证。

    来源 为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 Blyth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属陆栖卵生爬行动物,成蛇长可达1.2m。头部稍大于颈部,眼小,鼻孔椭圆,开口于两鼻鳞之间。体鳞光滑,背中央有一行鳞特别大,呈六角形。尾细长而尖。体黑色,每3鳞或3鳞半有宽约一鳞左右的白色横斑,体部35~45个,尾部9~16个。腹面白色或略有灰黑色的小斑点。其唾腺中具剧烈的神经性毒。

    生活于平原及山脚多水处,常见于住宅附近。夜间活动,动作迟缓。以鼠、蛙、蛇、鱼等动物为食。

    产地与分布 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区。

    鉴别要点 1.鉴别正品金钱白花蛇应掌握三点:一是头圆形似龟头(毒蛇三角形的居多);二是全体间隔有序的白色环纹27个以上;三是尾下鳞单行排列(毒蛇多为单行排列)。

     2.正品与两种混充品鉴别:用银环蛇1条制2条的混充品:蛇头多为其他幼蛇的头,盘径小,一般只有2圈半,蛇身白色环纹只有10余个,水浸泡后可看出拼制痕迹。金环蛇主要是横环纹黄白色,且较稀。

    3.正品与几种伪品的鉴别:黑背白环蛇:体背黑棕色,有不整齐梅花状白色横斑,尾下鳞双行;双全白花蛇:体背棕黑色,具黑白相间的色斑,体前部横纹白色,后部淡棕色,尾下鳞双行;水赤链蛇:体侧橙黄色,具黑色横纹,腹面粉红色和灰白色斑纹交互排列;火赤链:体背黑褐色,具赤色窄横近100个左右;用其他幼蛇涂上白色横纹的伪制品。横宽窄间距不一,可看出涂色痕迹,水浸易剥落或褪掉。

    快速鉴别 金钱白花蛇呈圆盘形,蛇头盘在中央,通体具鳞片,背部黑棕色,有光泽,具多数白色环纹;腹部黄白色,鳞片较大,尾下鳞单行。小白花蛇盘径约3.4cm,蛇头盘于中央,尾纳口中,通体有27个以上白环纹。品质以身干,头尾齐全,有白色环纹为佳。白蛇干也同等入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金钱白花蛇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药理作用

    1.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一般认为银环蛇毒液有外周箭毒样作用。毒液中所含α-环蛇毒素(α-bungatotoxin)或乙酸α环蛇毒素1×10(-5)g,在体外对大鼠离体隔神经隔肌有完全阻断作用。Α-环蛇毒素也能有效地阻断蛙腹直肌对乙酸胆碱(Ach)的反应。Α-环蛇毒素对大鼠隔神经隔肌、鸡颈二腹肌及蛙坐骨神经缝匠肌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均为不可逆性的。

    在13个银环蛇毒液组分对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的研究中,发现其中三个组分无作用,4个组分有强突触后阻断作用,3个组分有强突触后阻断作用,5个组分有突触前阻断作用。另有报道,从银环蛇毒液中分离出11种致死性蛋白质组分,其中9种分别称为α-环蛇毒素、β-环蛇毒素和毒素(toxins)7、8、9A。11-14;其中3种(α-环蛇毒素、毒素7和18)为突触后拟箭毒神经毒素(curarimimeticneurotoxins),其余为突触前神经毒素。

    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的机制,早期认为是抑制神经末梢释放Ach。后来发现,银环蛇毒液中能阻断大鼠隔神经隔肌突触前传递的β神经毒素(β-neurotoxin),在55μg/ml与大鼠脑突触体共孵时,能降低其对去甲肾上腺素(NE),γ-氨基丁酸(GABA)、5-HT和胆碱的蓄积能力,同时促进已蓄积的NE和GANA的释放,表明此毒素主要影响神经递质的贮存。另有报道,银环蛇毒液中5种突触箭毒素(β1、β2、β3、β4和β-ceruleotoxin)能引起终板电位迅速降低,随后暂时增加,随之减少,直至递质释放被完全消除,此种作用与毒素具有的磷脂酶A活性有关。全部突触前神经毒素均具有Ca2赖性磷脂酶A(PhosPhohPaseA)活性,这种活性在这类毒素的神经肌肉阻断作用中起重要的作用。

    2.神经节阻断作用银环蛇毒液中两种α-毒素(Bgt3.1和3.3)能降低细胞培养中的睫状神经节神经细胞对A出的感受性。当神经原与这两种毒素之一在10(-7)mol/L浓度37℃下共孵1h后,神经细胞对Ach反应性被抑制90%以上。当洗去毒素1-2h后,感受性可部分恢复。银环蛇毒液组分Ⅱ可分为相对分子质量9000的Ⅱ-S2(α-环蛇毒素)和相对分子质量15000的Ⅱ-S2在1μg/ml时能阻断神经肌肉传导,但不能阻断大鼠交感神经节的烟碱样反应;Ⅱ-S1能阻断神经节的传递,但在1μg/ml时不能阻断神经肌肉传递。银环蛇毒液中的K-环蛇毒素,为鸡睫状神经节的烟碱型传递的强抑制剂,在75nmol/L时即可产生可逆性的全面的持续几个小时的神经节阻断作用,其阻断部位与α-环蛇毒素个同。从银环蛇毒液中分离的K2和K3-环蛇毒素为两种新型的鸡睫状神经节神经细胞烟碱型受体阻断剂,其中较弱的K3-环蛇毒素在250nmol/L时可完全阻断烟碱型传递60min。另有报道,β-环蛇毒素在50μg/ml不能阻断鸡睫状神经节的突触传递,而另一种神经毒素(毒素F)在1-3μg/ml时即可阻断此神经节,并能阻断氯化氨甲酸胆碱(carbacho)所致神经节的去极化。经实验证明,毒素F的神经节阻断作用属突触后机制。毒素F也可阻断培养的新生大鼠颈上神经节交感神经元的烟碱型突触电,阻断绝大部分烟碱型电位所需浓度为40nmol/L,双氢-β-刺桐碱(dihvdo-β-erythroidin)可对抗毒素的神经节阻断作用。

    3.呼吸酶抑制作用具有高磷脂酶A活性的银环蛇毒液组分,在小鼠心脏匀浆中,是晓拍酸氧化酶和球拍酸细胞色素C还原酶的极强抑制剂,而琉璃酸脱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对这些毒液较不敏成问到.4.其他作用银环蛇毒液尚有呼吸中枢抑制作用,并可引起胃肠麻痹和心肌损害。银环蛇毒液中所含心脏毒样蛋白质,在10μg/ml浓度,可引起鸡和小鼠骨胳肌收缩,使小鼠隔肌去极化,抑制大鼠心房自发性收缩和心室肌条的电传导,并可使豚鼠红细胞直接溶血,这些作用与眼睛蛇毒液的心脏毒作用相似。银环蛇毒液中所含磷脂酶A2,能显着抑制大鼠脑膜与P物质的结合,其IC50为10(-8)mol/L。

    5.毒性银环蛇毒为剧烈的神经毒,当被银环蛇咬伤时,局部仅有麻木感,一旦神经症状发,严重者引起呼吸麻痹,若抢救不当往往引起死亡。典型的神经毒症状是咬伤部位不痛、不痒、不红肿,数小时后病发时即神志不清,全身瘫痪,呼吸困难,最后呼吸麻痹致死卜引。有大鼠隔神经隔肌突触前神经肌肉阻断作用的β-神经毒素对小鼠的LD50为0.1mg/kg。小鼠腹腔注射银环蛇毒液中的心脏毒样蛋白质的LD50为2.5(1.9-3.2)mg/kg。

    功能主治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主风湿痹痛;筋脉拘急;中风口眼。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