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脐疗临床 脐疗临床 关注:0 内容:232

    小儿腹痛脐疗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方

    【药物】茴香、老姜、艾叶各9克,葱头1个。

    【制法】共捣烂,炒热。

    【用法】敷脐或布包熨脐。用于小儿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2方

    【药物】茶油少许。

    【用法】点在脐上,外以火罐拔之。用于小儿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3方

    【药物】生葱头250克。

    【制法】捣烂,炒熟。

    【用法】敷肚脐处。用于小儿虚寒性腹痛。

    【出处】《哈尔滨中医》。

    4方

    【药物】当年土产烟叶。

    【制法】卷烟点燃。

    【用法】反复口吸热烟吮吸小儿肚脐。用于小儿虚寒性腹痛。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5方

    【药物】公丁香30个,肉桂1克,白胡椒40粒,白豆蔻30粒。

    【制法】上药共研细末,用100目筛筛过,贮瓶备用。

    【用法】取药末1~1.5克,填敷脐中,再外贴万应膏,3天后除去,或换药再贴1次。用于感受寒邪之腹痛。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

    6方(隔蛋壳灸脐法)

    【药物】鸡蛋1个。

    【制法】取蛋1个,将其尖的一端打一小口,然后扩大小口,以保留2/3的蛋壳为宜,去尽蛋汁备用。另取一较厚之纸,剪一比蛋壳略小之洞套于蛋壳上(施灸时蛋壳覆盖于患儿脐上,纸盖住脐腹,以防艾火烧伤)。另将艾叶揉成艾绒,然后拌入少许冰片或麝香,捏成宝塔糖样大小,即成冰片艾绒或麝香艾绒。

    【用法】将套纸蛋壳覆盖在患者脐上,并将所需之艾绒置于蛋壳上,燃烧艾绒灸之,1天3次,1次3炷。用于婴儿腹痛等疾病。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备注】此法在民间流传甚广,疗效甚捷,除治腹痛外,还可用于婴儿腹泻、呕吐、脐风等许多小儿疾患。

    7方

    【药物】艾叶30克,白酒适量。

    【制法】将艾叶制成艾绒,用白酒湿润,制成饼状。

    【用法】贴于脐部,每日1~2次。

    【出处】《山东中草药验方选》。

    8方

    【药物】食盐适量,生姜数片,葱白数茎。

    【制法】同炒至热,用细布包裹。

    【用法】温褽脐腹部,同时轻轻按揉,疏通阻滞之气机,冷后炒热再敷,直至痛止。用于小儿腹痛。

    【出处】《湖南中医杂志》。

    9方

    【药物】葱适量。

    【制法】一部分水煎,另一部分炒熟。

    【用法】用葱汤洗儿腹,仍以炒葱捣贴脐上,良久,尿出痛止。用于小儿盘肠内吊腹痛。

    【出处】《本草纲目》。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小儿推拿 小儿推拿 关注:0 内容:39

    小儿腹痛中医推拿疗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腹痛主要指胃脘以下,脐周围及小腹疼痛为主症的无外科急腹症指征的一类机能性腹痛。

    腹痛是小儿常见的证候,可见于多种疾病,涉及范围较广,由于小儿病情变化多端,对疼痛表达能力差,而且部分病例有进一步演变为急腹症的可能,所以一定要认真辨证,属急腹症的患儿宜马上接受手术治疗。

    病因病机

    1. 感受寒邪

    护理不当、腹部受凉、饮食当风、过食生冷→寒邪搏结肠间,中阳受遏(寒主收引,寒凝不散)→气机凝涩,经脉不通(不通则痛)→腹痛。

    2. 乳食积滞

    乳食不节(暴饮暴食,恣食肥甘),饮食不洁→损伤脾胃,升降失和,气机阻遏,郁而不通→食积而痛。

    3. 脾胃虚寒

    素体阳虚,久病体弱,脾胃虚弱,脾阳不振→中焦虚寒,水谷失运→寒湿滞留,气机不畅,或气血不足,脏腑失养→腹痛。

    4. 虫积气滞

    虫体扰动于胃肠中→气机受阻→气滞腹痛。

    5. 脾胃蕴热

    暑热外侵,内邪(寒邪,食积等)郁久化热,恣食辛辣厚味→中焦湿热交阻,气机不和,传导失职→腑气不通→腹痛。

    6. 气滞血瘀

    跌仆创伤,腹部手术之后,恐惧惊吓→腹内经络受损,气血逆乱→气血经脉失调→肠腑气滞血瘀→腹痛。

    中医推拿治疗

    1. 治疗原则:调和脏腑,畅通气血,缓急止痛。

    2. 手法处方:推脾经,掐揉一窝风,运内八卦,摩腹,拿肚角,分腹阴阳。

    3. 方义:推脾经,摩腹,分腹阴阳——调理脾胃,和中止痛。运内八卦——理气调中,并能起到调和及加强其他手法的作用。拿肚角,掐揉一窝风——缓急止痛。

    4. 加减治疗

    ⑴寒实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推脾经用补法以温中散寒,助阳止痛。

    ⑵伤食痛:加揉板门,清大肠,揉中脘,揉天枢以消食导滞,理气助运,和中止痛。

    ⑶虚寒痛:加补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揉脐,按揉足三里,推脾经用补法以温补脾肾,助阳散寒,益气止痛。

    ⑷虫积痛:加揉外劳宫,推三关,揉脐以温中安蛔,缓急止痛,蛔遇寒易扰动不安,遇温则静。

    ⑸热痛:加清大肠,退六腑,推下七节骨,推脾经用调法以清泻胃肠实热积滞,调通中焦气机升降。

    ⑹气滞血瘀:加平肝经,清心经,按弦走搓摩,推脾经用调法以行气活血,通络解郁,以通止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小儿腹痛草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功能主治】温中止痛;健脾消积。主小儿寒证;痉挛性腹痛;小儿疳积;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10g。

    【摘录】《中华本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 关注:0 内容:353

    小儿腹痛的问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脐的两旁及耻骨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的症状而言。腹痛涉及的疾病范围很广,许多内外科疾病都可出现腹痛的症状。引起腹痛的原因很多,感受寒邪、乳食积滞、脏气虚冷、气滞血瘀等均为致病因素。小儿脾胃薄弱,易为各种内外因素所干扰,凡脏腑、经络受寒邪侵袭,或肠胃为饮食所伤,中阳不振等,均可致气机壅阻,发生腹痛。《幼幼集成》指出;“夫腹痛之证,因邪正交攻,与脏气相击而作也。有冷、有热、有虫痛、有食积,辨证无讹,而施治必效。”对小儿腹痛的治疗,应本着“六腑以通为用”和“通则不痛”的机理,以调理气机为原则。根据不同病因,分别采用温散、消导、行气、活血等方法。

    本证主要指小儿功能性腹痛,不包括外科急腹症。西医小儿肠痉挛等属木证范畴。

    (一)问诊要点

    腹痛的辨证主要依靠问诊收集资料,通过对腹痛部位、特点、性质的叙述来分辨虚实寒热。然而较小患儿不能自诉症状,只表现为哭闹不安,较大患儿虽能诉其疼痛,但往往不能正确表达描述,故给诊断带来很多困难。因此,临证之时应仔细观察,四诊合参,尤应注意外科急腹症。

    本证首先要明确患儿是否有腹痛,然后仔细询问家长,分析腹痛的原因,再根据病史及检查情况,判定腹痛的证型。一般说来,暴痛者多实,久痛者多虚;剧痛而拒按者多实,隐痛而喜按者多虚;食后痛甚多实,得食痛减多虚;得热痛甚多热,得热痛减多寒;痛时走窜而无定处多为气滞,痛如针刺而固定不移多为血瘀。

    (二)分型问诊

    1.寒积腹痛

    问诊:腹痛急剧,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冷痛甚,喜热饮。伴大便溏煿,四肢不温,小便清长。

    治法: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用养脏汤加减。

    2.食积腹痛

    问诊: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口气酸臭,嗳气腐浊,粪便臭秽,腹痛欲泻,泻后痛减,不思乳食,时有呕吐,时转矢气。

    治法:消食导滞,行气止痛。方用香砂平胃散加减。食积化热者加大黄、玄明粉以清热通腑。

    3.虚寒腹痛

    问诊: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暂缓。伴四肢不温,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神倦疲惫。

    治法:甘温调中,益气散寒。方用小建中汤合理中汤。

    4.气滞腹痛

    问诊:脘腹胀痛,痛无定处,按之痛剧,嗳气或矢气后疼痛减轻。

    治法:调和肝脾,行气止捅。方用四逆散加川楝子、香附。

    5.血腹痛

    问诊:腹痛剧烈,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疼痛拒按,或有包块。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方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有包块者加三棱、莪术、穿山甲以化瘀消癥。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