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川芎的炮制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川芎又名西芎、京芎、台芎。载《神农本草经》。系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干燥根茎。夏季当茎上的节盘显著突出,并略带紫色时采挖,除去泥沙,晒后炕干,再去须根。

    【炮制方法】1.川芎:《证类本草》:“净水洗净。”《鬼遗方》:“切。”《苏沈良方》:“锉如豆火。”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个分开,洗净,浸泡至四五成透,捞出,闷润至透,切薄片,晾干或低温烘干。

    2.炒川芎:《千金翼方》:“熬。”《博济方》:“微炒。”《普济本事方》:“焙。”《外科理例》:“炒。”现行,取净川芎片,置锅内,用文火炒至黄色,取出放凉。

    3.酒川芎:《扁鹊心书》:“酒炒。”《普济方》:“川芎,锉,用好酒一升,银石器内重汤煮军酒干为度。”《宋氏女科秘书》:“酒洗。”《医宗说约》:“酒浸。”现行,取净川芎片,用黄酒拌匀,闷透,置锅内用文火炒干,取出放凉。川芎每100kg,用黄酒10kg。

    4.麸炒川芎:将锅烧热,撒入麦麸,至冒烟时加入川芎片,炒至深黄色,取出,筛去焦麸,放凉。川芎片每100kg,用麦麸15kg。

    5.米泔水制川芎:《证类本草》:“粟米泔浸。”《御药院方》:“粟米泔浸三日,换,切片了,门干为末。”《世医得效方》:“米水炒。”《普济方》:“米水浸。”《本草纲目拾遗》:“米泔水浸洗收干。”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川芎的无性繁殖方法和栽培管理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繁殖方法:用无性繁殖。四川川芎在坝地(即平地)栽的叫坝川芎,是供药用的主要来源。在山地栽的叫山川芎,是供坝川芎的繁殖材料。

    一、选地与整地 山区繁殖山川芎,宜选阳山或半阳山的荒地,除净杂草,就地烧成灰作肥料,深翻25~30cm,耙平,做宽1.7m的高畦。坝川芎栽培的前作,多是早稻,早稻灌浆后放干水田,收获后耕深25cm左右,每667平方米施堆肥2500~3000kg,做宽1.6m的畦,将表土挖松整细,做成龟背形畦面。

    二、繁殖材料 用带有节间的地上茎茎节,习称“苓子”。

    1、山区育苓 在2月上旬将坝地川芎挖取,称为“抚芎”,除去须根泥土,运往山区,移栽在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按行株距24~27cm见方,挖穴深7cm左右,穴内施堆肥,每穴栽抚芎1个,小的可栽2个,芽口向上,覆土按紧。每667平方米用抚芎150~250kg。3月上旬出苗,苗高10~13cm时亮蔸疏苗,选生长粗壮的地上茎8~12根,其余的从基部剪除。疏苗后中耕除草,于4月中旬施追肥1次,用畜粪水和腐熟饼肥混合浇穴。7月中下旬是收获适期,挖起全株,剔除有虫茎秆,去掉叶子,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捆成小束,放室内或阴凉的山洞内,上下各铺茅草—层,每周上下播动一次,搁到8月上旬取出,将茎秆割成长3~4cm,中间有一节盘的短节,就成繁殖用的苓子,供坝地作繁殖材料。

    2、坝地育苓 在3月挖取抚芎就地栽种,其管理与山区育苓基本相同。7月上旬收获,将茎秆束成小捆,放低温干燥处窖藏,20~30天后栽植。

    3、栽种 8月上中旬为栽种适期,栽时在畦上横开浅沟,浅栽是丰产的关键,行距30cm,沟深2~3cm,每行栽苓子8个,株距20cm左右。行间两端各栽苓子2个,每隔6~10行的行间密栽苓子1行,以备补苗。栽种时苓子平放沟内,芽向上按入土中,使其与土壤紧密接触,又有部分节盘露出土面。栽后施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覆盖。

    栽培管理:栽后连晴不雨,引水灌溉,使土壤保持湿润。15天左右幼苗出齐,揭去盖草,之后每隔15~20天中耕除草1次,要浅松表土,以免伤根,缺苗者补苗。前3次中耕除草后各施追肥1次,第一次施稀薄人畜粪水1500~2000kg,第二、三次浓度大些,并加施一些堆肥、饼肥。入冬割去枯黄的茎叶,除草松土,并在川芎上面覆盖一薄层表土,保护根状茎越冬。翌春2月下旬普遍抽茎,随着气温的升高,茎叶生长迅速,于3月上旬追施稀薄人畜粪水1次。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川芎的栽培技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上栽培,不宜在过沙的冷砂土或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处种植,忌连作。

    栽培技术

    用地上茎的茎节(苓子)繁殖,分育苓和栽种。育苓:先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培育,于2月上旬挖出坝川芎根茎(称抚芎),除去泥土、须根或茎叶,按行株距(25-30)cm×(15-20)cm开穴,深约6cm,每穴放抚芎1枚,芽头向上,压实,覆土3cm,每1hm2用抚芎2250-3750kg。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8-10株,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闪,7月下旬茎节膨大略带紫色时挖取全株,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将茎杆捆成小束,施室内或阴凉处,8月上旬取茎中部按节切成3-4cm小段,提供坝地做种用。栽种:于8月上、中旬,按行株距(25-30)cm×20cm开沟,深2-3cm,将苓子平施沟内,芽向上埋入土中,用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稀覆畦面。冷凉地区可就地育苓,7月中旬,直接用收获的川芎地上茎作种,就地选阴凉湿润地方育苓,方法与山区育苓相同。

    田间管理

    齐苗时,揭去盖草,缺苗时应补苗。入冬进培土保护根茎越冬,次年返青时追肥混合施用。培土后要施1次厩肥或干肥。

    病虫害防治

    根腐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含有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白粉病,用石硫合剂功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叶枯病,常在5-7月发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此外,还有菌咳病等为害。川芎茎节蛾,育苓阶段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1代二龄前幼虫,平原地区前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h。还有地老虎、种蝇等为害。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川芎的实用栽培技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适宜在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中性或微酸性的沙质壤土上栽培,不宜在过沙的冷砂土或过于粘重的黄泥,白鳝泥、下湿田等处种植,忌连作。

    栽培技术用地上茎的茎节(苓子)繁殖,分育苓和栽种。育苓:先海拔1000m以上的山区培育,于2月上旬挖出坝川芎根茎(称抚芎),除去泥土、须根或茎叶,按行株距(25-30)cm×(15-20)cm开穴,深约6cm,每穴放抚芎1枚,芽头向上,压实,覆土3cm,每1hm2用抚芎2250-3750kg。苗高10cm左右时间苗,每穴留壮苗8-10株,中耕除草2-3次,追肥1-2闪,7月下旬茎节膨大略带紫色时挖取全株,割下根茎(干后供药用),将茎杆捆成小束,施室内或阴凉处,8月上旬取茎中部按节切成3-4cm小段,提供坝地做种用。栽种:于8月上、中旬,按行株距(25-30)cm×20cm开沟,深2-3cm,将苓子平施沟内,芽向上埋入土中,用堆肥或土粪掩盖,再用稻草稀覆畦面。冷凉地区可就地育苓,7月中旬,直接用收获的川芎地上茎作种,就地选阴凉湿润地方育苓,方法与山区育苓相同。

    田间管理:齐苗时,揭去盖草,缺苗时应补苗。入冬进培土保护根茎越冬,次年返青时追肥混合施用。培土后要施1次厩肥或干肥。

    病虫害防治根腐病,发现病株立即拔除,含有中烧毁;与禾本科作物轮作。白粉病,用石硫合剂功甲基托布津或粉锈宁药剂防治。叶枯病,常在5-7月发生,可用25%粉锈宁1000倍液喷雾。此外,还有菌咳病等为害。川芎茎节蛾,育苓阶段用80%敌百虫100-150倍水溶液喷雾,并注意着重防治第1代二龄前幼虫,平原地区前用5:5:100的烟筋、枫杨叶和水,共泡数日后浸苓子12-24h。还有地老虎、种蝇等为害。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川芎的鉴别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川芎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芎藭。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能。用于头痛、胸胁痛、经闭腹痛、风湿痛等病症。

    来源 为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的干燥根茎。

    产地与分布 主产四川灌县、崇庆县。产量大、质量优,销全国并出口。

    鉴别要点 川芎特征是:拳形团块状,结节起伏波环样,质坚色灰黄难折断,切面黄白层纹显,散有黄色小油点,香气浓郁味苦辛。

    而抚芎形似川芎,不同点是突起的茎痕不凹陷,其上有密集的环纹;东芎亦类似川芎,但多为不规则团块状而较细,结节轮环而皱缩,气香,味苦,略有差异。

    名典鉴别 ①《神农本草经》:“芎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生川谷。”②梁?《名医别录》:“芎藭叶名蘼芜,生武功川谷、斜谷西岭,三月、四月采根暴干。”③陶弘景曰:“武功,斜谷西岭,俱近长安。今出历阳,处处亦有,人家多种之。叶似蛇床而香,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马衔藭。蜀中亦有而细。”④唐?苏恭曰:“今出泰州,其历阳出者不复用。其人间种者,形块大,重实多脂。山中采者,瘦细,味苦辛。以九月、十月采之为佳,若三月、四月虚恶非时也。”⑤宋?苏颂曰:“关陕、川蜀、江东山中多有之,而蜀川者为胜。四五月生叶,似水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其叶倍香,江东、蜀人采叶作饮。七八月开碎白花,如蛇床子花。根坚瘦,黄黑色。关中出者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为雀脑芎,最有力。”⑥明?《本草蒙筌》:“芎藭生川蜀名雀脑者,圆实而重,状如雀脑,此上品也。产历阳(属庐州府)名马衔芎者,根节大茎细、状如马衔。京芎关中所种,功专疗偏头疼,台芎出台州,只散风去湿;抚芎抚州郡(属江西),惟开郁宽胸。余产入药不堪。”⑦李时珍曰:“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藭,乃可掘起,蒸暴货之。”又曰:“……古人因其根节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藭。后世因状如雀脑,谓之雀脑芎。其出关中者,呼为京芎,亦曰西芎;出蜀中者,为川芎;出天台者,为台芎;出江南者,为抚芎,皆因地而名也。”⑧清?《本草从新》:“蜀产为川芎,秦产为西芎,江南为抚芎。以川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

    快速鉴别 根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直径1.5~7cm。表面黄褐色或灰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环状轮节,顶端有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整齐,黄白色或灰黄色,可见波状环纹或不规则多角形形成层,散有黄色小油点。有浓厚的特异香气,味苦辛,稍有麻舌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川芎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1、用于胸胁疼痛,风湿痹痛,症瘕结块,疮疡肿痛,跌扑伤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痛等病症。

    川芎辛散温通,功能活血祛瘀,作用广泛,适用于各种瘀血阻滞之病症,尤为妇科调经要药。治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常配当归等药同用;治胸胁疼痛,可配柴胡、香附等同用;治风湿痹痛,可配羌活、独活等同用;治症瘕结块,可配三棱、莪朮等同用;治疮疡肿痛、跌打损伤,可配乳香、没药等同用。

    2、用于感冒头痛,偏正头痛等症。

    川芎辛香善升,能上行头目巅顶,具有祛风止痛作用,为治头风头痛要药,可配细辛、白芷等同用,亦可跟据头痛属于何经进行适当配伍。对于感受风邪引起的头痛,若可荆芥、防风、羌活等同用治风寒感冒头痛;与菊花、僵蚕等配伍,治风热头痛。

    此外,近年来临床常用本品治疗冠心病心绞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