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川贝母的炮制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川贝母又名贝母、药实。载《滇南本草》。系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 cirrhosa D. Don、暗紫贝母F.unibru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dela-vayi Franch.的鳞茎。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夏、秋二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除去须根、粗皮及泥沙,晒干或低温干燥。

    【炮制方法】《药性论》:“作末服之。”《滇南本草》:“去心。”《本草蒙筌》:“咀片。”《仁术便览》:“去心及嘴上白丹如米颗者。”《景岳全书》:“微敲破。”《医宗说约》:“捣用。”《医宗金鉴》:“碾。”《校注医醇賸义》:“研。”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或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后掰瓣去心,干燥,或碾成细粉;或略淘,润软,切极薄片,干燥。

    【饮片性状】川贝母为圆锥形,高3~15mm,直径3~20mm,表面类白色或淡黄色,有的具棕色斑点。外层两鳞片较厚,呈心脏形,相对包裹,内有心芽和小鳞叶数枚,内表面纯白;或为类白色蒜瓣状;或为薄片状;或为类白色细粉。质坚脆,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炮制作用】性味苦、甘,微寒。归肺、心经。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功能。本品多生用,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等。如治外感燥痰的二母石膏汤(《症因脉治》);治内伤燥痰的润肺场(《不居集》);治痰火失眠的清心饮(《血证论》)。亦有蒸用,如治阴虚咳嗽的月华丸(《医学心悟》);治瘰疬的消瘦丸(《医学心悟》)。除去杂质,使药物洁净,捣碎,便于药效成分溶出,研末便于冲服与制剂。

    【炮制研究】明代始有糯米拌炒,米熟去米用(《医宗必读》)的方法。清代增加了炒制(《痧胀玉衡》)、药汁制,采用四制法(第一次用大附子、童便、烧酒、韭菜汁制,第二次用雪蛤蟆;亦有酒、韭汁制,第三次用吴茱萸、酒、韭汁制,第四次用公丁香、酒、韭汁制,共分4次制完)(《本草纲目拾遗》)、面炒黄(《增广验方新编》)、蒸制(《笔花医镜》)等制法。并有“去时感火痰,去心,糯米拌炒,米熟为度,去米用。胃寒者,姜汁炒”之说(《得配本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川贝母的种植技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一、整地

    选择向阳或晚阳平坦山坡地,以土层深厚的黑泡土、油砂土为好。在夏末秋初杂草种子未成熟前整地。每亩施火灰肥 3000~4000kg,磷肥 25kg,混合施入,深翻15cm,耙耕开沟作畦,畦面宽1m,间沟深10m 。

    二、种子繁殖

    川贝种子因生长的自然环境不一,成熟进间不一致,故据果实成熟程度来采收,当贝母果实饱满实全变枇杷黄而不存绿色,或呈草白半透时采收为佳。采种当天最好以癣类植物分层覆盖,装竹筐,保持通气,不干,以促进母种胚的分化,提早成胚时间。

    三、播种

    采果后应立即播种,8~9月中旬入土。有条播与撒播2种。

    1、条播法:

    按行距10cm开沟,沟宽10cm,深2cm。从果实中搓出种子,用适量砂土拌匀,撒入沟内,每亩地需种子20000枚左右。

    2、撒播法:

    将种子与砂土拌匀,直接撒于畦面,每亩地需种子20000枚左右。播种手覆以筛过的腐殖土2cm,然后盖上小树枝、竹稍等,以遮荫保润保温。播种时若土地较干,可在播种完后洒适量的水,保持土壤水分至冻土为止。翌年土壤解冻后,还要注意土壤是否缺水,适时洒水,防止春早。

    四、田间管理

    翌年春解冻后,取去覆枝,搭地荫棚,棚高约 20cm,或适当除去部分枝条,保持蔽荫度在50 %~ 70%左右,并注意苗床土壤不能干燥和积水。夏季倒苗后取掉荫蔽物,并以腐殖土、农家肥的混合腐熟肥覆盖 3cm,然后盖上树枝、竹稍以准备越冬,翌年春天减少一半蔽荫物,并保持苗床不旱及无杂草。第2、3年的田间管理与第1年相同,唯第3年蔽荫度为30%,第4年不蔽荫。随时除草,不须中耕。一般施肥3次,第1次在栽种前,施以腐熟农家肥;其它管理方法同种子繁殖。

    五、鳞茎繁殖

    7~9月间收获时,选择无创伤病斑的鳞茎作种,用条栽法,按行距20cm开条沟,株距3~4cm,栽后覆土5~6cm。或在栽时分瓣,使大小均匀,分瓣宜直分,不能横分,不能损伤内外表皮,随分随栽,斜栽于穴内,覆盖细土灰肥约3~5cm厚,压紧镇平。

    六、病虫害防治

    1年生苗易遭蚂蚁伤害时,可用0.5%敌百虫液加入少许红糖,浸纸片或玉米蕊片,放在苗地四周诱食毒杀。老鼠、野禽危害时,可用常法诱捕或毒杀。病害常为锈病,可用石硫合剂、代森锌、退菌特、敌诱纳等防治。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鉴别 中药鉴别 关注:0 内容:661

    川贝母的鉴别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川贝母具有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功效,是临床常用的止咳化痰药。近年来川贝价格暴涨,目前市场价已逼近每千克4000元,市场上伪品层出不穷。川贝母是多来源药材,来源于百合科植物川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和暗紫贝母的鳞茎,商品中又分为松贝、青贝和炉贝,其中炉贝为梭砂贝母的鳞茎,松贝和青贝是另外3种贝母的混合物。炉贝大,两片鳞叶开口呈马牙形,外皮常具有棕色斑点,称“虎皮斑”,是川贝中价格最低的一种,伪品较少,而松贝和青贝商品则较为混乱。

      正品松贝: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厘米,直径0.3~0.9厘米,表面类白色。外层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顶部闭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和小鳞叶1~2枚。先端钝圆或稍尖,底部平,微凹入。质硬而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微苦。

      正品青贝:和松贝类似,呈类扁球形,高0.4~1.4厘米,直径0.4~1.6厘米。外层鳞叶两瓣,大小相近,相对抱合,顶部开裂。

      伪品:主要来自于百合科贝母属其他植物的鳞茎以及百合科植物益辟坚的球茎。

      益辟坚:大小和川贝母相仿,呈短圆锥形,顶端渐尖,基部常呈脐状凹入或平截,表面黄白色或黄棕色,质地坚硬,断面呈角质样或有时略带粉性,味苦而微麻。

      浙贝母鳞茎:系浙贝母切割鳞茎繁殖所得,类圆锥形,表面黄白色,直径0.5~1.5厘米,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有时两瓣大小相近或开裂,先端渐尖,底部平或微凸,味苦,常冒充青贝出售。

      平贝母和伊贝母鳞茎:采取幼嫩鳞茎,硫熏去外皮,按照大小分级冒充川贝销售。外形和松贝极相似,近球形,体型往往较小,直径一般小于0.5厘米,色白,鳞叶两瓣,大小悬殊,大瓣紧抱小瓣。断面粉性,口尝味淡,或有时微甜。

      此外,市场上还有体型更小的贝母,直径多为0.2厘米左右,商品名为米贝。这些贝母的幼嫩鳞茎只是外形和川贝相似,因为生长时间较短,药用价值往往较低,市场价格低,往往在每千克100元左右,因此具有极强的诱惑力。这些贝母也有一定的止咳化痰作用,但显然不能代替川贝使用,选购时不能贪图便宜而上当受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川贝母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性味归经:苦、甘,微寒。归肺、心经。

    功能主治: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

    用法用量: 3~9g;研粉冲服,一次1~2g。

    注意: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川贝母的功效作用:

    清热润肺,化痰止咳。用于肺热燥咳,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街、肺痿、肺痈、喉痹、乳痈。用量3~9g;研末冲服一次1~2g。 来源有几种,分别为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及梭砂贝母。 不宜与乌头类药材同用。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润肺止咳的名贵中药材,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著,驰名中外。由于川贝母不仅具有良好的止咳化痰功效,而且能养肺阴、宣肺、润肺而清肺热,是一味治疗久咳痰喘的良药,因此,在许多治疗急性气管炎、支气管炎、肺结核等病症的中药方剂或中成药制剂中都有川贝,如蛇胆川贝露、川贝枇杷露等,这样会增强治疗疾病的效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