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青葙子的炮制方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青葙子又名簟决明。载《神农本草经》。系苋科植物青葙Celosia argentea L.的干燥成熟种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或摘取果穗,晒干,收集种子,除去杂质。

    【炮制方法】1.青葙子《雷公炮炙论》:“凡用,先烧铁臼杵,单捣之用。”《一草亭目科全书》:“水淘去泥,磨碎。”《本草汇》:“临用捣。”现行,取原药材,除去杂质,筛去灰屑。用时捣碎。

    2.炒青葙子《圣济总录》:“微炒。”《普济方》:“瓦上炒。”《医学入门》:“微炒,捣碎。”现行,取净青葙子置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有爆鸣声,并有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

    【饮片性状】青葙予呈扁圆形。表面黑色或红黑色,光亮,中问微隆起,侧边微凹处有种脐。种皮薄而脆。无臭,无味。炒青葙子光泽不明显,表面焦黑色,有香气。

    【质量要求】杂质不得超过2%。

    【炮制作用】青葙子性味苦,微寒。归肝经。具有清肝平肝,明目退翳的功能。生品清肝作用强,常用于肝热目赤,肝火眩晕。如治风热上攻,眼目赤肿,头目眩晕的还睛丸(《局方》);治疗热毒攻眼,目赤肿痛或兼面热口苦,烦躁易怒的青葙子丸(《太平圣惠方》)。炒后寒性缓和,并易煎出有效成分。可用于目生翳膜,视物昏暗。如用于肝虚积热,两目红肿疼痛,羞明流泪,时发时止,久则目生翳膜,视物昏花的青葙丸(《医宗金鉴》)。

    【炮制研究】青葙子在《雷公炮炙论》是单捣用之。宋代《圣济总录》有炒及熬令熟不得焦。明代《普济方》除了有炒外还有焙法。清代基本沿用前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青箱子低洼地不宜种植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栽培为宜。忌积水,低洼地不宜种植。

    栽培技术

    用种于繁殖。应选穗长、分枝多、产量高的植株采种子作种用。青葙与鸡冠花易杂交,显著影响产量,故留种应注意与鸡冠花隔离种植,以保证纯种。种子发芽率70%~80%,发芽适温为25℃,在20~30℃内发芽良好。春播3~4月,开1.3m的畦,条播,按行距30cm开浅沟,把种子均匀撒在沟内,覆土0.5cm,稍加镇压,浇水。每1hm2用种量4.5~6.0kg。穴播,按行株距各约25cm开穴,深5~6cm,做到穴浅底平,施人畜粪水后,拌少量火灰,作成种子灰,匀撒穴里,再盖火灰一层。每1hm2用种量3.75kg。

    田间管理

    出苗后,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高4~7cm时,松土除草;第2次在苗高17cm左右时,浅薅除草,并进行匀苗、补苗,每穴苗3~4株;第3次在初现花时进行,结合培土,防止倒伏。在每次中耕除草后,结合追肥,施人粪尿、硫酸按、过磷酸钙。

    病虫害防治

    虫害有蚜虫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青葙子的功效与作用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性味:性微寒,味苦。

    功能主治:清肝,明目,退翳;用于肝热目赤、眼生翳膜、视物昏花、肝火眩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