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难经》脉法对后世的影响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难经》在脉法上对后世的影响是大的,当然最主要的还是《难经》提出的独取寸口这个独占医坛的诊脉方法,这就使后世脉法都成了《难经》的继承者。

    《脉经》作为脉法的经典性质的文献,除去在《难经》的基础上完成完善了独取寸口法以外。《脉经》还大量地引用《难经》有关论脉之说,以丰富其内容。例如第一卷的“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就是根据“二难”及“十八难”等综合发展面写成的。“辨尺寸阴阳荣卫度数第四”,是录“一难”、“二难”、“三难”全文面成的,“持脉轻世法第六”是录“五难”的全文。“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的前半部分,是录的“九难”全文。“辨脉阴阳大法第九”的前半部分,为录自“四难”与“六难”全文的:只是次序略有更动参差而已。“纵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中的伏匿脉是录自“二十难”。第二卷“平奇经八脉病第四”中有部分内容录自“二十七难”、“二十八难”、“二十九难”。第四卷“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中选用了“十八难”、“十四难”、“八难”等内容。“诊损至脉第五”选用了“十四难”的大部分内容和与“一难”相类似的观点方法。第五卷“扁鹊阴阳脉法第二”六经之脉与“七难”原则相同。但有出人,但这不一定是《脉经》选自《难经》,因为这种内容是各家各派各种文献均有的,何况在“扁鹊阴阳脉法”中只是串人“七难”的内容,亦不尽相同,所以对此只能提出作为参考,很难说就是引自《难经》的。在“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中有“人病脉不病者生,脉病人不病者死”一条,《难经》“第二十一难”正是对这两句话作解释分析的,并且前面还冠以“经言”二字,按《汉志》载,有《扁鹊内外经》,这有可能是《难经》依扁鹊内经作的“论”,而王叔和所引不好说是取自《难经》,倒是有可能取自于《扁鹊内外经》之文的。总之,《难经》以后的第一部脉学经典性质的专著《脉经》,不但采用并完善丁《难经》的独诊寸口法,形成了脉法的绝对权威著作,普及独取寸口法,为诊脉的独一无二的方法,还在《脉经》中几乎引用了《难经》有关论脉的全部篇章和内容,我们知道后世脉法都是原出于《脉经》的。这充分说明《难经》中有关脉诊部分对后来脉法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

    《难经》是古医籍出现注解最早的和历代医家作注最多的。自三国,吴太医令吕广起,后如唐·杨立操、宋·丁德用、金元时张元素、滑寿等,明清时注家更多,域外医家如日本人名古屋玄医等,无虑数十家。近人于此书如张山雷等亦有注解研究。对《难经》的注解说明历代医家对它的重视。不但医家,世人亦向来重视《难经》,如宋苏轼说“医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后世达者,神而明之,如盘走珠,如珠走盘,无不可者,若示新意,而弃旧学,以为无用,非愚无知,则狂而已。譬如俚俗医师,不由经论,直授药方,以之疗病,非不或中,至于遇病辄应,悬断死生,与知经学古者,不可同日语矣。世人徒见其有一至之动,或捷古人,因谓《难经》不学而可,岂不误哉!”(《椤伽经》跋)。东坡是知医的,他的说法较之一般学者更具有代表性。《难经》确予后世医学以重大的影响。而其中有关脉学部分,则是《难经》为首的和主要的内容。

    在历代医家传习《难经》时,有几个特点说明其影响之大,第一是过去可以说是无人不学此经。第二是由于篇幅不大,段落整齐分明,都是全文学习的。我们看《难经》向来世有“选本”就是很好的证据。第三在学习《难经》时,由于每“难”文字不长,而且易懂易记,都是背诵的,所以从普及的角度上讲,《难经》是医经中惟一的。由于《难经》深人浅出,切合实用,不但一般医家习用以为常,历代名医注释以为学,就是某些高才绝学之士,如明代的卢之颐、方以智等亦遵用之而无异议。至清末廖平始对此书脉法提出驳难,但某些论据亦不够充分,尽管《难经》不是没有缺点和受历史影响而致的若干不足,但廖氏的论点却步为人所接受,甚至于以廖氏之说为怪论。另外明清以来,坊间盛行将张世贤的《图注难经》与《图注脉诀》合刻为书,或者又加上李时珍的《濒湖脉学》形成了一种小丛书,各地复刻很多,流传极广,成为最常见必读的有关脉学的综合性、代表性书籍,近代石印、铅印的这这种书仍然是很多的。于此亦可以见到《难经》对后世医学的影响和对后世脉学的影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难经》脉法的成就和特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难经》脉法最大的成就和特点无疑是它提出又被后来一直采用的,独取寸口脉法。尽管某些内容还不够完备完善,但当时基本上达到了能够临床使用的水平了。在其后不久,上叔和著《脉经》予以补充完善《难经》应当是成书于汉代,具体的可以说是在东汉。王叔和是汉末魏晋时人所以《难经》、《脉经》相距的年代不应是很远的),使独取寸口成为近两千年唯一的诊脉方法,所以无宁说《脉经》以来的脉学家和脉法著作等,实际都是《难经》的后裔。

    《难经》对寸关尺的新说亦是个重大的改革和突破。在《内经》上,虽然有诊,但习是古代经络检查“诊皮”、“色诊”等性质的。所谓尺寸诊亦是诊寸脉动一与J诊尺相结合的过渡时期性质的产物。《难经》才正式提出诊尺脉(脉动),寸尺之间设了关,以分阴阳之界虽然关只是个分界线,就在此基础上《脉经》进一步定出了关的长度,完成了寸关尺的定位。解决了三指诊脉的问题使脉法得以普及推广,合理的操作得到切于实际的成效。

    《难经》对古代的名词和成说,往往沿用旧词赋以新的内容,形成一种很巧妙的、贯彻新的观点方法的办法,以为新诊法服务。例如“三部九候”在《内经》等书是全身遍诊法,但《难经》虽然仍用三部九候这个词,其内容却成了独取寸口的一种具体方法了,它改为三部者,寸关尺;九候者,浮中沉,他如关格脉名等亦是如此。

    《难经》虽然还没有提出寸关尺分主脏腑的说法,但它的发展趋势是向着这方面前进的。譬如它在“二难”中提到寸主阳,主阴。“四难”又提到浮为阳,沉为阴,并且结合到五脏,就是心肺都在浮的部分,肾肝都在沉的部分,脾在中等等。“五难”又以浮沉的五种不同等级区别五脏。“十八难”又提出上中下(寸关尺)三部与手太阴、阳明,足少阴、太阳等六经的定位关系,和上主胸主上,中部主腹下至脐,下部主脐以下等等,综合起来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就是从宏观上,《难经》是以寸为阳,尺为阴;浮为阳、沉为阴的,具体的说在浮为阳,沉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五脏的“浮沉定位法”,在寸为阳,尺为阴的基本认识上,发展为上中下三部亦即寸关尺的经络表里的和人体上中下三部的“寸关尺定位法。《难经》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寸关尺的脏腑定位方法,但经络表里代表的是脏腑人体上中下三部正是各有关脏腑的大体不同位置,再加上《难经》一再强调尺是根,肾、命门是根等说法,实际已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可能性和大体方向、位置、性质等等都交待出来了,只是没有明确的作规范式的规定面已,所以《脉经》就很容易地提出了寸关尺分主脏腑的定位方法。

    《难经》在叙述脉象主病等问题时,如脉合阴阳、脏腑、脉的相兼、脉的主病等,采用了排列组合的方法,尽管这些方法的性质带有拘于形式等问题,如“四难”、“十难”等,但它是有意义的,对此后人没有作出多少新的发展,更没有突出的发展。如果后人能在《难经》的基础上做出突出的发展那意义也许是很不一般的。《难经》在论述脉象主病时,采用结合病证以辨病,以合举例说明问题的方法。如“十三难”、“十六难”、“十七难”、“十八难”等,亦有用对比程度等方式的,如“三难”、“六难”、“九难”、“十二难”、“十九难”、“二十难”、“十一难”、“十四难”等。《难经》对脉象主病问题的叙述,虽然不及后世多,但其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内容亦是丰富多采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