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良药苦口”不宜加糖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良药苦口”这个大家都知道,因此有些人在喝中药的时候会加一些糖,但在每个方剂中,组成的药物皆有“酸、苦、甘、辛、咸”的不同,药性也有“寒、热、温、凉”的差异。因此,喝中药时加糖,轻者降低疗效,重者还会产生副作用。

    多食糖会助热。如果病人具有腹胀中满、湿热停滞、舌苔厚腻等症状,一般严禁加糖,以避免不良反应。

    白糖性凉、红糖性温。如果把白糖加入温热药剂中,或把红糖加入寒凉药剂中,都会减弱药性,阻碍药效的充分吸收,影响疗效。

    中药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糖类特别是红糖,含有较多的铁、钙等元素,中药中的蛋白质和鞣质等成分可与之结合,发生化学反应,使药液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凝固变性,继而产生浑浊、沉淀,不仅影响药效,而且危害健康。

    有些药通过利用苦味来刺激消化腺分泌,从而更好地发挥疗效。如黄连就是通过味觉分析器的兴奋,进而提高食欲中枢的兴奋,反射性地引起胃液分泌增加,从而发挥健胃的作用。如果加糖,就会失去这种作用,也就达不到治疗的效果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基础 中药基础 关注:0 内容:9786

    良药苦口谈苦味药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良药苦口而利于病……”,成语“良药苦口”出自《孔子家语·六本》,意思是良药虽然很苦,但却有利于治疗疾病。生活中,我们吃到的药大多数都是苦的,故良药苦口成为大家的共识,以为凡药都是苦的。但事实上,就中药而言,可有五种味道,即辛、甘、酸、苦、咸,只是以苦味药居多而已,一剂方药煎熬后,苦味总能掩盖其他气味。

    通常来说,中药的气味不同,就有了不同的功效。

    酸味

    酸能收敛,比如五味子,可以敛汗止自汗盗汗,可以敛心而平悸动,可以敛肺气而定咳喘,可以敛气生津而止口渴;可以敛精固脱,涩肠止泻。

    辛味

    辛能行散,比如麻黄,它可以解表散寒,如遇外感风寒而发烧头痛,只要及时治疗,一剂麻黄汤就可以令全身毛孔打开,风寒随大汗而出,病立愈。

    甘味

    甘能补益,比如黄芪,可以提升气机,是常用的补气良药之一。比如当归,善于活血养血,自古就是妇科之要药。十全大补丸里若少了黄芪和当归,就不十全十美了。

    咸味

    咸能软坚,比如肉苁蓉,它的软坚作用可以通便,从而治疗便秘。

    苦味

    良药苦口,我们主要还是来说说苦味药。中医说,苦能清泄,故有清热解毒、燥湿、泻火、降气、通便的作用。

    比如再熟悉不过的黄芩、黄连和黄柏,都是大苦大寒的中药,都可以清热燥湿。但是他们也各有分工,黄芩主要清肺火,黄连主要清心和肠胃之火,而黄柏主要清人体下部的湿热。大多数人的内热不止于某个脏腑,于是这“三黄”就并肩作战,就有了有名的“三黄泻心汤”(中成药即是“三黄片”)就是黄芩、黄连和黄柏几味药的组合,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用于治疗用于三焦热盛所致的目赤肿痛、口鼻生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心烦口渴、尿黄便秘等症。

    再比如苦参,它大概是中药里面最苦的,都说黄连苦,但苦参比黄连苦上十倍都不止,有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的效果,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人们喜欢使用苦味药,甚至有些人一有头痛脑热,就给自己诊断是“上火了”“热重了”,长期用这一类中药来清热降火。但是,苦寒药使用多了,会损伤脾胃的阳气,从而导致脾失运化、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胃肠功能失调等表现。所以,应苦味药还需要辨证使用,脾胃本就虚弱的人应慎用大苦大寒的中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