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诊家枢要》提出:“察脉须识上下来去至止六字。上者为阳,来者为阳,至者为阳;下者为阴,去者为阴,止者为阴。上者自尺部上于寸口,阳生于阴也;下者自寸口下于尺部,阴生于阳也。来者自骨肉之分,出于皮肤之际,气之升也;去者自皮肤之际,还于骨肉之分,气之降也。应日至,去日止。”由于,上下来去至止六字,将脉象的千变万化概括无余,成为诊脉时简易而颇切实用的方法。所以,后世医家称之为“六字诀”。《辨脉指南》称其为“脉中之神机”。《景岳全书》则称之为“诊家之纲领”。

    上指寸,下指尺。在一般情况下,虽然男子尺脉较沉,女子尺脉较盛,然而,阴阳互根,尺寸协调,其大小强弱维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上。一旦寸或尺某一部,出现偏盛偏衰的失调情况,则说明阴阳平衡被打乱。例如:尺弱寸强,则会出现阳浮阴弱或上盛下衰的病症,而寸弱尺强,则说明邪人下焦,或相火亢盛。来去与至止都是针对脉搏跳动提出的,脉搏的由内向外跳起为来,由外返内落下为去,其来去应该从存,力量应该均匀。来而有力,去而无力则有阳盛,来而无力、去而艰涩则为阳衰。脉来为至,脉去为止,至与止应交替而有节奏地出现,也就是至数匀齐,这样则阴阳协调。反之,节奏的任何失常都标志着阴阳的失调。

    另外,张景岳认为:此六字还具有初中末三候之诊法。其日:“初诊之先,即当详审上下、上之义,有升降焉,有阴阳焉,有藏象焉,有补泻焉。上下确然,则证治条分而经济自见,此初候之不可不明也。及诊治之候,即当察来去。来去之义,或指下之和气未来,形证之和气未去,此进退之可别也。或何者为邪气斯去,何者为生气渐来,此消长征矣。来去若明,则吉凶可辨,而权衡在我,此中候不可察也。再统初中全局,犹当详见至止。至止之义,即凡-举-动,当料其势所必至,一闻一见,当思冥何所底止,知终知始,庶乎近神矣,此末候之不可不察也。”此段议论将六字之精义与用法、阐发几尽。只是,将至止二字理解为医者当知疾病之终始,而举止有方,则是从《黄帝内经》中思人,可谓触类旁通,胜人一筹,亦值得参考。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要领之察独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诊脉要抓住独变的脉象这一方法,首先见于《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这虽然是在论述遍身诊的诊法,然而却早已渗透到独取寸口的诊法之中了。如张景岳即对此推崇备至,认为:“此独字,即医中精一之义。诊家纲领莫切于此”。

    正常情况下,两手六部脉的至数与力度处于相互平衡与协调状态,如刘河间所云:“脉不得独浮沉,独大小,独盛衰,独阴阳。须沉中有浮,浮中有沉,小中有大,大中有小,盛中有衰,衰中有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果某一部脉出现了异常的变化,则标志着该部所主的脏腑经脉发生了病变,注意体察这种异常变化,也是诊脉时,切实可用的方法。

    唯独独有二:其一,一部之脉异于其余各部,如《诊家枢要》所云:“一部之内,独大独小,偏迟偏疾,左右强弱相反,四时男女之相背,皆病脉也。”《医原》亦日:“六脉之中,有一脉独乖者,即当于独乖之一脉求之”;其二,脉体独变,如《脉理求真》日:“有以五脏五脉各应互见,而六部六脉偏见一脏之脉者,是其病根伏是,而更可以独名也。”正常时,六脉从容和缓而胃气充沛,若见弦、数、涩、滑等脉时,则为独见之病脉。张景岳则认为,独有三者,其日:“独之为义,有部位之独也,有脏气之独也,有脉体之独也。部位之独,谓诸部无恙,惟此稍乖,乖处藏邪,此其独也。脏气之独者,不得以部位为拘也,如诸见洪者,皆是心脉,诸见弦者,皆是肝脉,肺之浮,脾之缓,肾之石,五脏之中各有五脏,五脉互见,独乖者病,乖而强者,即本脏之有余,乖而弱者,即本脏之不足,此脏气之独也。脉体之独者,如经所云:“独小者病,独大者病……”其实,张氏所论之脏气之独已包含在脉体之独中了,虽然如此,分而论之,则脉体之独的含义,变得更加清晰明了。

    另外,独又有真假之辨,如《医原》日:“又有素大素小,素阴素阳之脉,此禀之失天,非病也。”所以,察独之时,首先应排除体质因素的干扰,诸如男女有别,老少不同等均属正常的生理差异,不可作独处藏邪论。善于察独者,必须具有真知灼见。为此,张景岳又将脉之独变,推广为医有独见,其曰:“既无独见,焉得确真?故命宝全形论日: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是察病之秘旨,必知此义,方可言诊外有独。”这是在强调神的重要作用,而《脉理求真》亦有同感,其日:“善言独者,早以阴阳之原,气血之本,以求独之根,继以逆顺之理,取命之道,并脉上下来去至止之道晓然于胸中,以识独之宜,然后临症施诊,以求独之所在,则独存;以明独之所至,则独出矣!”可见察独虽为至简,但欲得真见、亦绝非易事、诊者当认真体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要领之位数形势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这是清人周学海提出的一种方法,他认为脉象的所有变化都在四者之中,故日:“脉有四种,位数形势而已”。

    周氏又对此作了具体的阐释:“浮沉尺寸也;数者,迟数结促也;形者,长短广狭厚薄粗细刚柔,犹算学家之有线而体也;势者,敛舒伸宿进退起伏之有盛衰也。势因形显,敛舒成形于广狭,伸缩成形于长短,进退成形于前后,起伏成形于高下,而盛衰则贯穿于诸势之中,以为纲领者也。此所谓脉之四种也。“这种方法,不仅可以执简驭繁地归类脉象的各种变化,而且还可以说明指法的运用。故周氏又日:“日举按,以诊高深也;日上下,以诊短长也;日推寻,以诊广狭厚薄曲直也;日初持久按、以诊迟敷楫涩止代也;日单按总按,以诊来去断续也。”这就是说,用举按以诊浮沉之位。用上下以诊寸尺之位,用推寻可察脉形,分别初久单总,可察脉数,而脉势之审察贯穿于诸法之中。

    近来,一些医者在四字基础上,又增一律字,以提示诊脉时要注意脉动匀齐与否。其实此举无甚必要,因为,数字之中已包含此意。至于,将位数形势看作四个相互衍接的诊脉步骤,则确有实用价值。即诊脉时,先定位,以分寸关尺,浮中沉;然后数息,以定迟数结代;接着辨形,以定大小弦滑等;最后审势,以区别虚实盛衰,阴阳进退。则确可以为临诊之参考。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要领之区别阴阳逆顺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谈到诊脉要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提出:“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可见把握阴阳进退与顺逆,早已成为诊脉的重要法则。所谓“先别阴阳”,其中既包含着正气盛衰之势的变化,叉包食着具体的病变情况。而这两方面的情况,都可以用前述诸法进行诊察。例如:胃神根、六字诀、位数形势等,无一不是以辨别阴阳逆顺为宗旨。

    另外,《伤寒论·辨脉法》所提出的:“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是开了“阴阳逆顺法”具体应用之先河。清人柯琴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脉有对看法,有正看法,有反看法,有平看法,有侧看法,有彻底看法”六种诊法。这对于审察脉中阴阳逆顺的变化,可谓详尽而周余,曲尽仲景之精义。

    总之,阴阳逆顺为诊法之大纲,其余各种诊法,则是此大纲各具特色的具体应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切诊 中医切诊 关注:0 内容:171

    脉诊要领之人迎气口诊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人迎气口诊法与《黄帝内经》的喉手相应诊法不同,此法源于《脉经·脉法赞》,其中记载:“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日人迎,右日气口”。是以寸口脉的关前一分之处分别为人迎与气口。并仿《黄帝内经》“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之意,以左之人迎诊外感之脉变,以右之气口诊内伤之脉变。此法自东垣侣用之后大行于世,对脉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也随之带来了许多争议。关于“关前一分”究竟在什么部位的争议,这里就不详加分析了。此法的要点,可以认为是左右对比法,以左主诊候外感,右主诊候内伤。如李东垣日:“外感风寒皆有余之证,是从前客邪来也,其病必见于左手,左手主表,内伤饮食及劳役不节,皆不足之病也,必见于右手,右手主里”。对此,有许多医家持反对意见。如张景岳即连称不妥。其日:“以左手脉辨外感,右脉辨内伤,岂左无内伤、右无外感乎?谬甚!谬甚!”而近世何希时亦日:“关前一分,如何能诊得,又何以别于关脉,无实用意义。”并批评王叔和“以左手寸口为人迎,右手寸口为气口,关日关上,两手尺中日神门,多立名目甚无用也。”

    且不谈这些争议的曲直。然而,仅从实用意义来看,虽然不可绝对地以左右手区别外感与内伤,但此法也绝非毫无用处。临诊时,常可见到,左右两脉出现大小强弱不等的情况,这无疑是传达了身体内部病变的信息,对此认真进行体察与分析,对于疾病的诊断会有相当的帮助。如《王氏医存》中,就有关于“左右强弱主病”之论述。王氏指出:“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及误服补火丸散,必生肝热、滑精诸证。右脉盛,左手无脉,主痰结,气虚。左脉盛,右手无脉,主食滞,肝郁。”这是临诊心得之总结,千万不可忽视。而清人医案中,这种左右对比诊法的运用,更比比皆是,其心得体会充溢于字里行间。

    近人萧通吾运用人迎气口诊法、颇有心得,他认为:“人迎脉多见有浮、紧、虚、细、洪、数、滑这七种脉象”。而气口脉则常见“濡、涩、结、紧、沉、动、滑大、虚大等八脉脉象”。并提出:人迎脉“除外感证外,还可以出现肝气火旺、痰热上壅、血热经多等疾患”。而气口脉多内伤七情之证”,并且有虚实之辨。这说明此法即使在今日,仍有较大的实用价值,关键在于能否深刻领悟与运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