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带下病的针灸治疗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异常或伴全身及局部症状的疾病。西医的阴道、宫颈等炎症及盆腔炎等可参照本病。

    [病因病机]

    带下病多由冲任不固,带脉失约,以致水湿浊液下注而成。有因饮食劳倦,损伤脾胃,运化失职,湿聚下注,伤及任脉搏而为带下;有素体肾气不足,下元亏损,亦有情志不舒,肝气郁结,郁久化热,致血与热相搏,湿热下注而致赤白带下。

    [辨证论治]

    主症:脾虚湿困则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粘稠,伴面色萎黄,纳少便溏,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缓弱。若肾阴亏虚。带下赤白,质粘无臭,阴户灼热,五心烦热,腰酸耳鸣,头晕心悸。舌红苔少,脉细数。若肾阳亏虚,白带清冷,量多质稀,淋漓不断,腰酸腹冷,小便频数清长,夜间甚。舌淡苔薄白,脉沉迟。若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气,胸闷纳差。或小腹作痛。舌苔黄腻,脉濡数。

    分析:属脾虚湿困者,水湿流注下焦故带下绵绵不绝。脾虚中阳不振则面色萎黄,精神疲倦,舌淡苔白腻,脉缓弱。脾虚不运则纳少便溏。属肾阴亏虚者,相火偏旺,热伤血络,任带失固故带下赤白质粘,阴户灼热。因非实热故无臭。阴虚火旺则五心烦热,属阳上扰头晕耳鸣,封藏失职,滑脱而下则白带量多,淋漓不断。阳虚内寒故带下清冷质稀。命门火衰不能下暖故小便清长,夜间甚,腹冷。肾虚失养则腰酸。舌淡脉沉迟为阳虚气血鼓动无力之象。属湿热下注者,任带受损故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质粘腻有臭气。湿热内阻,气机不畅故胸闷纳差。气血运行受浊热所阻故小腹作痛。舌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内蕴之象。

    治则:固摄止带。并健脾利湿,补益肾气,清热利湿。

    处方:取任脉、足太阴、足少阴经腧穴为主。针用或补或泻。穴取带脉、白环俞、气海、三阴交。

    方义:带脉固摄本经经气;白环俞助膀胱气化以化湿邪;气海通调任脉,补益肾气;三阴交健脾利湿,调理肝肾以止带。

    随证选穴:脾虚湿困加足三里、阴陵泉;肾虚加关元、肾俞、次髎;湿热下注加中极、阴陵泉;带下连续不绝加冲门、气冲;阴痒加蠡沟、太冲。

    [其他疗法]

    耳针:内生殖器、内分泌、膀胱、三焦。毫针刺,每次选2~3穴,中等刺激强度,每日一次,每次留针15~20分钟。亦可用揿针埋藏或用王留行贴压,每3~5日更换一次。

    [按语]

    针灸治疗带下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应查明带下的原因,以明确其诊断,再予以治疗。平时应节制房事,注意经期卫生,保持外阴部清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问诊 中医问诊 关注:0 内容:353

    带下病的问诊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妇女自青春期开始,阴道内有少址白色或无色透明,无特殊臭味的液体流出,有润泽阴道、抵抗外邪的功用,为正常生理现象,属生理性带下。它是一种阴液,是在肾气盛,天癸至,冲任二脉通盛情况下产生的。由脾运化敷布、肾闭藏,并由任脉主司和带脉约束。若带下的量明显增多,颜色、质地异常,或有臭味,或伴有局部及全身症状者,称为带下病。根据带下不同颜色,分别称为“白带”“黄带”“赤带”“赤白带”“五色带”,亦称为“白沃”“赤白沃”“白沥”“赤沥”“赤白沥”。带下病的病因多属湿邪为患。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不注意卫生,涉水淋雨,以致外湿内侵胞宫、冲任;或因洗涤器器皿不洁,或手术不慎,或经期、产褥期同房,以致湿热乘虚而入;或因肾、脾、肝功能失常,水液内停。无论外湿、内湿损伤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均会发生带下病。本病治疗以除湿止带为主。根据其虚、实、寒、热及病变所处脏腑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

    西医的各种阴道、宫颈、子宫、输卵管炎症以及生殖器肿瘤所致阴道分泌物异常者,均可属本病范畴。

    (一)问诊要点

    根据带下量增多,颜色、质地异常,伴有臭味,或局部瘙痒者,即可诊为带下病。本病应与月经前后、孕期、有宫内避孕器所致阴道分泌物多,但色、质无变化,无臭味的生理性带下相鉴别。还应询问有无小便异常,与白浊、淋证所致尿液洷浊相鉴别。赤带时还应与经间期出血,涌下相鉴别。

    通过问诊,根据带下量、色、质、味辨其虚实寒热,根据全身症状辨其所属脏腑。带下量多、色白、质稀者属虚、属寒,多为脾虚或肾虚,带下量多、色黄、质稠、微臭为湿热下注;带下量多、色黄绿,或如米泔,味秽臭者多为湿毒。

    (二)分型问诊

    1.脾虚

    问诊:带下量多、色白或微黄、质稀或微稠,无臭味,绵绵不绝。伴面色萎黄,神疲肢软,浮肿,纳差,便溏。

    治法:健脾益气,升阳除湿,方用完带汤。若小腹下坠加黄芪、升麻以升阳举陷;若带下日久不止者,加乌贼骨、荧实、煅牡蛎以固涩止带。

    2.肾阳虚

    问诊:带下量多、色白或透明无色、质地清稀如水.无臭。伴面色晦暗,畏寒肢冷,腰痛如折。小腹发冷,夜尿频数。

    治法:温补肾阳,固涩止带。方用内补丸。畏寒肢冷者,加补骨脂、艾叶以温阳散寒;小便频数者,加桑螵蛸、赤白脂以固涩缩尿,并能固涩止带。

    3.肾阴虚

    问诊:带下量或多或少,赤白相兼,质粘稠,无臭味,阴道灼热,或干涩不适。伴口干口渴,五心烦热,失眠多梦,小便黄,大便干。多发生在老年妇女。

    治法:滋补肾阴,清热止带。方用知柏地黄汤加灰实、金樱子、女贞子。

    4.湿热

    问诊:带下量多、色黄、质粘稠,或为灰白色呈泡沫状,或色白呈豆腐渣样,有臭气,外阴瘙痒不适。伴胸闷腹胀。

    治法:清热利淫止带。方用止带方。伴胸胁胀痛,口苦者,加柴胡、夏枯草,或用龙胆泻肝汤以疏肝清热,利湿止带。

    5.湿毒

    问诊:带下量多、色黄绿如脓、质粘稠,或杂有血液或脓血俱下,或为土色带下,秽臭难闻,或外阴灼热疼痛。伴小腹疼痛下坠,口干口渴,小便黄少,大便干燥。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止带。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土茯苓、蚤休、薏苡仁。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