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炮制 中药炮制 关注:0 内容:1409

    大黄炮制不同功能有异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大黄是多种蓼科大黄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往往是指马蹄大黄,主要作药用;但在欧洲及中东,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可作食用的大黄属品种。我国使用的药用大黄是在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细根,刮去外皮,切片晒干备用。

    本品性寒味苦,可入脾、胃、肝、大肠、心包经,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等多种作用、可用于热结便秘、血热妄行、瘀血结滞、湿热黄疸、结石内阻等多种病症的治疗。

    大黄始载于《山海经》,谓其可“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大黄一药备受历代医家所推崇,素有“人参杀人无过,大黄救人无功”之说。大黄的炮制方法有酒浸、酒炒、醋炒、盐水炒、炒焦、炒炭等等,在临床上功能主治各有差异,不能不引起重视。现将其临床常用的几个加工炮制品种的功用主治特点分述如下:

    生大黄,是取原生药材,洗净,切片干燥备用。功能攻积导滞,主治胃肠实热积滞,大便秘结者。正如《本草切要》所谓:“凡蕴热之证,脏府坚涩,直肠燥而大便结;痈肿初发,热毒炽盛而大便结;肥甘过度,胃火盛而大便结;纵饮太盛,脾火盛而大便结,必用苦寒以大黄可也。”对温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品配伍芒硝、厚朴、枳实,以加强攻下作用;对热结伤阴,燥屎内结者,用生大黄配伍生地、玄参、麦冬,以增水行舟。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15克。

    酒大黄,俗称酒军,是取生大黄,用黄酒喷淋拌匀,稍闷,用微火炒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备用。黄酒性温味辛,能通血脉,御寒气而行药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火邪上炎所致的头痛头胀、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以及跌打损伤所致的瘀血肿痛。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0~20克。

    熟军,是取生大黄,用黄酒拌匀,置容器内密闭,隔水炖后至大黄内外均呈黑褐色时取出干燥备用。熟军泻下作用缓和,但能减轻泻下时的腹痛,增强活血化瘀作用,适用于老人体虚而有瘀血者,常用量入煎剂每日3~6克。

    大黄炭,是将生大黄置于锅内,用武火炒至外表黑色时取出,推开放凉备用。大黄炭泻下作用极弱,而收敛和吸附作用相对增强,有止血止泻的功效,主治大肠有积滞的大便下血,外伤出血、吐血、崩漏等病症。常用量入煎剂每日15~30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种贮 中药种贮 关注:0 内容:3332

    大黄炮制三种大黄功效各异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不同方法炮制的大黄有不同的功用,生大黄以攻积导滞,泻火解毒效好,临床多用于毒热便秘、火毒伤络(吐血、衄血)、眼目赤肿、口舌生疮及热毒痈疽等,也可外用(磨汁研粉)调敷疮疡肿毒;熟大黄泻下力逊,清热化湿力强,多用于湿热内阻之黄疸、淋证及湿热引起的痞满之证;酒大黄长于活血行瘀,适用于跌打损伤、瘀血腹痛、肠痈等;大黄炭偏于收敛止血,止泻之作用;醋大黄可泻血分实热,多与活血调经药配伍用以治疗实热壅于血分而致经闭、痛经及产后腹痛等症。

    煎煮法及用量

    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指出:“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不效,全在乎此。”徐氏之论述充分说明煎药法的重要性。大黄的煎煮法,姜良铎多宗医圣张仲景之法,如大陷胸汤中大黄先煎,以治疗血热互结的大结胸证;大承气汤中的大黄后下,用作攻下实热,荡胃肠燥结;大黄附子汤中的大黄与他药同煎,用于治疗寒实内结,阳气不足的邪实正虚证。大黄在汤剂中易于吸收,发挥药效较迅速;而丸药吸收缓慢,但药效持久。

    大黄大剂量以攻为主,小剂量以“补”为主;由实致虚者用量宜大,由虚致实者用量宜小。如大黄小剂量(0.6~1.5克)有健胃助消化的作用;中等剂量(1~2克大黄粉冲服或6~12克煎服)有缓泻,逐瘀之功效;大剂量(15~30克)通下攻逐之力更强。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云:“大黄之力虽猛,然有病则病当之,恒有多用不妨者……盖用药以胜病为准,不如此则不能胜病,不得不放胆多用也。”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