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病因学之外伤等原因致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除了六淫、七情、饮食、劳疲、痰饮、瘀血可以致病外,外伤、虫兽伤害、疫疠也可以致病。

    (1)外伤

    外伤指的是人体的外部受到伤害,外伤往往是由摔倒、利器割伤、钝器击打、火烧、水烫等原因造成的,外伤主要包括创伤、烧伤、跌伤、割伤、烫伤等种类。

    外伤的主要症状表现有伤口处出血、筋脉瘀血、皮肤红肿、骨折、脱臼等,上述症状只是外伤的初步症状,人体出现外伤,就等于为外邪入侵提供了一个可乘之机,若此时治疗不及时或者外邪的力量过强,则会引起破伤风、伤口化脓等。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如果外伤损伤到内脏,则会引起大出血、昏迷等不良症状的出现,严重的还能导致死亡。

    (2)虫兽伤害

    指的是由虫兽引起的伤害,虫类伤害如蚊虫叮咬等对人体的伤害较小,一般只会伤及皮肤,造成皮肤出现瘙痒、红肿等异常;兽类伤害和蛇类伤害对人体的危害较大,例如毒蛇、疯狗咬伤等,不但伤口会出现流血、瘀血、红肿等症状,毒蛇的毒液还会随着血液进入人体,引起疼痛、昏迷等症状,严重的还能导致死亡。若被疯狗咬伤,不及时处理,则易患狂犬病。

    (3)疫疠

    疫疠是一类较为严重的致病因素,具有传染性强、发病速度快等特点。洪水、天气炎热、地震、大旱的年月易发生疫疠。此类病一旦爆发,能够迅速蔓延,对广大人群健康造成损害,重则导致众多死亡。常见的疫疠主要有鼠疫、天花、霍乱、流行性腮腺炎、白喉、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髄膜炎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病因学之痰饮瘀血致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当人体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时,很容易引起疲饮和瘀血,同时,痰饮和瘀血也是致病的原因之一。

    (1)痰饮

    痰饮主要是由肺、肾、脾的功能出现索乱,无法正常运化、输布津液,导致津液凝聚,再加上寒、热的剌激造成的。痰饮引起的疾病往往具有多痰、痰鸣、呕吐、苔腻、脉弦滑、水肿等病症。痰饮分为痰和饮两种。

    ①痰。痰较为點稠,痰在人体中的位置不固定,位置不同,所引发的疾病各不不同。例如,滞留于四肢中的痰会引发四肢麻木等病症;滞留于胃中的痰会导致恶心、呕吐、食欲减退;滞留于肺中的痰会引起疾多、咳嗽等病症;滞留于心中的痰会导致心神不宁。

    ②饮。饮较为稀薄,饮在人体中的位置不同,所引发的疾病也不相同。例如,滞留于肺中的饮会引发咳嗽、哮喘;滞留于胃肠中的饮会引起呕吐、腹部不适;滞留于胁下的饮,会引发胁下疼痛、咳嗽。

    (2)瘀血

    瘀血主要是由人体出现外伤、内出血或者气虚或气滞引起血液运行不畅,而最终导致血液凝滞造成的。瘀血对人体的危害较大,常常会引起患者出现以下病症:出血,血为暗紫色,月经不调、产后恶露的女性较为常见;由外伤引起的瘀血会在伤处出现肿块;若人体内部脏腑出现瘀血,也可在患处触摸到较硬的肿块;瘀阻经脉处出现持久性的疼痛。瘀血病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血瘀下焦。指的是下焦出现瘀血,患者往往会出现腹部疼痛、月经不调等病症。

    ②血瘀心脏。指的是心脏部位出现瘀血,患者往往会出现心口疼痛、胸闷等病症。

    ③血瘀胃肠。指的是胃肠出现瘀血,患者往往会出现吐血、便血等病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病因学之饮食劳倦致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日常生活也是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不注意规律性,率性而为,也会引发疾病,对身体健康造成不利影响。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导致疾病的因素主要有饮食不当和劳疲两大因素。

    (1)饮食

    饮食是人们生命延续的基础,人体只有摄取足够的食物,将这些食物在体内转化为血液、气、津液,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但是,如果饮食不当,则会损害水谷的容纳之器——胃,也会对运化食物的脾造成不良影响。不合理的饮食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食物选择不当。有些人比较偏食,例如喜欢食用过于辛辣、油腻、生冷的食物,这类食物如果食用过多会损害脾胃健康:若食用过多辛辣食物,会导致便秘、痔疮下血,若食用过多油腻的食物,则会引起多痰等病症,若食用过于生冷的食物,则会引起脾胃虚寒,导致腹泻、腹痛等病症;有些人在选择食物时不注意卫生,食用已经变质、腐烂的食物,甚至有毒的食物,这样会导致腹泻、腹痛等病症的发生。

    ②饮食不规律。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会造成脾胃消化功能出现紊乱,不利于脾胃健康。如果平时进食过少,身体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体内气血不足,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就会下降,导致外邪乘虚而人;如果平时吃得过饱,脾胃的负担就会加重,会引起腹痛、恶心、食欲不振、呕吐、舌苔厚腻等病症。

    (2)劳倦

    人不能过于懒惰,如果整天无所事事,疏于运动,身体体质得不到提高,气血运行、阴阳协调以及五脏六腑的功能都会出现问题,容易致病。但是,如果人体持续处于运动状态,没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则会出现劳倦,损害脾气,引起浑身乏力、精神不济、胃下垂等问题的出现。常见的劳倦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劳动过度。从事体力劳动的人如果一味劳动,不汗意劳逸结合,则容易出现劳倦。

    ②运动过度。有些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过于关注结果,希望能够“立竿见影”,每次运动的时间长、运动强度过大,这也容易引起劳倦。

    ③房事过度。若过于沉迷于房事,房事的次数过于频繁,也会引起劳倦。房事过度不但会引起浑身乏力、精神不济等症状,还会引起男性遗精、女性闭经等病症。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病因学之七情致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七情是人们的七种情绪状态,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人类天生就是情感性的动物,遇到髙兴的事情喜、遇到悲伤的事情悲,乃人生常态,不足为怪。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度,如果七情波动太大,则容易导致人体的正常机理出现异常,例如气血失和、脏腑异常、经络失调等,严重的还能导致疾病,应该注意调摄七情,保持一种良好的精神状态。

    (1)喜。喜与心相联系,喜包括正常的喜和暴喜两种情形。正常状况下的喜有利于气缓,有益于气血运行通畅、阴阳协调,使得人们精神愉快、身体放松;如果喜过度,则可能对心造成损伤,使得心气换散,反而不利于身体健康。

    (2)怒。怒与肝相联系,如果经常发怒,导致肝气持续处于上行状态,肝气上逆,同时血液随气逆上,造成肝郁不疏,从而对肝脏造成损害。易怒的人往往会有头痛、面红耳赤、呕血、眼花、浑身乏力等症状。

    (3)悲、忧。忧与肺相联系,悲忧往往会引起肺气损耗、精神不济、上焦不通、热气壅盛,困扰心神,导致气血失调,既伤肺又耗气。

    (4)惊、恐。恐与肾相联系,轻度惊会导致气滞、心神不安,过度惊则会导致气乱,心神没有归宿,无法安定,使得气血失和、经络失调;恐则损伤肾,引起肾气下陷,肾气不固,容易导致遗精、大小便失禁等病症。

    (5)思。思与脾相联系,如果思无节制,则会损伤脾,使得气体滞留、经络失调,很容易导致失眠、智力下降、头昏脑涨、健忘、大便稀薄等不良状况的出现。

    从上面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过忧会伤肺、大怒会伤肝、惊恐会伤肾、过喜会伤心、过度思虑会伤脾,不利身体健康。因此,应该及时纠正七情过度,以减少对人体的损害。除了保持平和的心态之外,我们可以根据五行相克的原理,以七情牵制七情,也具有一定的疗效。例如,适度的怒可抑制思,适度的思可抑制恐,适度的恐可抑制过喜,适度的喜可抑制忧,适度的忧可抑制怒。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医理论 中医理论 关注:0 内容:175

    病因学之六淫致病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六淫中的“六”指的是风、火、寒、暑、湿、燥等六种气候变化,“淫”指的是太过,所谓过犹不及,当六种气候变化太过时,则成为侵犯人体的外邪,损害人体健康。

    (1)风。《索问?骨空论》中讲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属阳,其性升发、向上、向外、动摇不定,因此,它一方面容易侵犯人体的头部、皮肤等较高、表面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其动摇不定,风病的发病部位往往也不确定。

    风病主要包括两种:自然界的风邪侵入人体导致的病症和肝风内动导致的疾病。自然界风邪主要侵犯人的体表和肺,常见的病症有发热、恶风、咳嗽、鼻塞、中风、破伤风、风疼等,此类病症多发于春天,但其他季节也可发生。肝风内动主要包括血虚、热极生风,肝阳化风等种类。

    (2)火。火病往往是由两种因素引起的,一种是温热邪气入侵人体,另一种为其他五邪进入人体化为火。火的特性为热极、炎上,可以灼伤脉络、消耗津液,因此,火证往往会出现浑身发热、烦躁、尿赤、吐血、口渴、大便干燥等病症。火证主要分为实火和虚火两种,实火的症状表现有浑身发热、便秘、口渴、面色发红、目赤、舌头发红、心情烦躁、尿血、便血等;虚火的症状表现有面色潮红、心烦、失眠、口干舌燥、尿短而赤、干咳、舌苔较少等。

    (3)寒。寒属阴,具有收缩牵引、凝结阻滞等特点,容易伤阳、收缩毛窍,因此,寒病患者往往会出现四肢发冷、怕冷、呕吐、浑身疼痛、腹痛等病症。寒包括外寒、内寒两种,外寒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寒气侵犯人体,外寒病主要有寒伤脾胃和寒邪侵表两种,寒伤脾胃主要是由食用生冷食物引起的,患者可出现呕吐、恶心、腹挥、腹部疼痛等病症;寒邪侵表患者可出现咳嗽、浑身疼痛、关节疼痛等病症。内寒指的是人体的抵御能力减弱,阳气衰弱,内寒病主要有上焦阳虚、中焦虚寒、下焦虚冷三种类型。

    (4)暑。暑属阳,为阳邪,具有炎热、携湿、升散等特点,因此,暑病患者往往会出现高热、口干舌燥、多汗、心烦、小便短而赤、大便稀薄等病症。按照暑病的轻重,可以把暑病分为伤暑、中暑两种。

    伤暑病症较轻,是由暑热引起的,主要病症有浑身发热、口干舌燥、疲倦、多汗等;中暑主要是由在高温、烈日环境中活动引起的,也有轻重之分,严重的可引起昏厥、冷汗、脉大、脉虚等病症。另外,由于暑易携湿,人们还容易患暑湿病,主要症状有四肢无力、大便稀薄、小便发黄、食欲不振、恶心、胸闷等。暑病主要发于夏季。

    (5)湿。湿属阴,具有重独、粘滞等特点,它能损耗脾的阳气、抑制气机运行,常见的湿病病症主要有四肢沉重、头部昏沉、大便粘滞、小便不畅、皮肤发肿、腹胀、胸闷等。湿分为外湿和内湿,如果居住环境过于潮湿、长期进行水中作业、淋雨都容易引起外湿致病,常见的外湿病主要有表湿和湿痹两种,表湿指的是外湿侵表,可出现发热、口不渴、胸闷、舌笞苔白、脉濡、脉缓等病症;湿痹可出现肢节疼痛、沉重,肌肉发麻等病症。内湿指的是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紊乱,导致水谷津液聚集滞留,内湿病主要包括湿滞上焦、湿阻中焦、湿注下焦三种。

    (6)燥。燥具有干燥的特点,很容易导致人体缺乏津液,还容易伤肺,因此,燥病患者易出现皮肤干燥、口干舌燥、舌苔较少、干咳、无汗、便秘等病症。燥分为外燥和内燥两类,外燥主要是由外界燥邪侵入人体引起的。

    外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多发生于初秋,主要症状表现为发热、头痛、干咳、口渴、心烦等,凉燥多发生在秋末,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皮肤干燥、咳嗽少痰等;内燥主要是由于体内津液过少、精血亏损引起的,主要病症有皮肤干燥、便秘、身体消瘦、毛发干燥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