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用指南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用指南

    服药温度

    温服:一般汤剂均宜温服,温服可和胃益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

    冷服:呕吐病人或中毒病人均宜冷服,热证用寒药亦可冷服,真寒假热,宜热药冷服;

    热服:解表药、寒证用药均宜热服,以助药力,真热假寒,宜寒药热服。

    汤剂大多宜温服。解表剂宜乘热服。热症用凉药宜冷服,寒症用热药宜热服。真寒假热症,热药冷服;真热假寒症,寒药热服。

    服药剂量

    成人:一般每次约150-200ml,每日2次

    儿童:一般每次约75-150ml,每日2次。婴儿酌减。应注意的是,小儿服药,宜浓缩体积,以少量多次为好,不要急速灌服,以免咳呛;对病情危重者,应遵照医嘱服药。

    膏、丹、丸、散、酒之类,每日服2~3次。

    服药时间及次数

    一剂中药,一天通常服2~3次;而病重病危时可隔4小时左右服药1次,昼夜不停。在应用发汗、泻下等药时,若药力较强,要注意病者个体差异,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

    1、滋补药宜饭后服

    2、解表药煎后应趁热服下,覆盖衣被,令其微汗,使其汗解,表解即可停药

    3、驱虫、攻下药最好是空腹服

    4、安神药应在临睡前服

    5、治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2~3小时服

    6、慢性病必须服药定时

    7、特殊方剂应遵医嘱服用

    8、一般药宜食前服,对胃肠有刺激的药宜食后服。

    9、急性病不拘时服。

    10、膏、丹、丸、散、酒宜每日定时服。

    服药饮食禁忌

    服药时一般宜少食豆类、肉类、生冷及其他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增加病人的消化负担。

    服药注意

    1、昏迷而吞咽困难者,宜鼻饲。

    2、烈性或毒性药,宜从少量开始,逐渐加量。

    3、服药宜避风,药后宜静息片剂。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药性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药性服药法[图]

    根据药物毒性大小、作用峻缓,以确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药性服药法。

    据毒性大小

    《肘后方》言:“服治病之药以食前服之,服养生之药以食后服之”。因药物禀天地之光多寡不同,故共性有峻猛者、平缓者、辛温者、寒凉者,亦有大毒无毒者,所以风欲服药者,必当先知药物毒性大小、作用峻缓,不明于此,鲜能收功,甚则为害。《素问·五常政大论》中言,“帝曰:‘有毒无毒,服有约乎’?岐伯曰:‘病有久新,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功。上述可见古人非常重视药物毒性,据其毒性大小的不同,其服药量及服用时间长短皆有一定要求。一般认为,以毒性药治病常见效迅速,但可以损伤人体正气。《证治汇补·积聚》即言“凡攻病之药,皆是伤气损血”。因此,在服用有毒药物时,应严格控制药量,切勿固其效著而多服骤进,如药过于病,不但不能取效,反可伤及正气。在服毒性药物时,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如应在食后服药,或啜粥饮以护胃气。如《太平惠民和剂方》的化虫丸,即以粥饮送下,以其方中含铅粉等剧毒药之故也;亦可采用延长服药时间的方法,以期减轻毒性,《金匮要略》所载大乌头煎方后即言“不差,明日更服,不可一日再服”。此即通过延长服药的时间间隔以防中毒。上述所举铅粉、乌头二物皆属毒性较剧之,品,犹其铅粉一物,对人体各种组织均有毒性,且对神经、造血系统的损害尤甚,故切忌大量持续服用,以免急慢性铅中毒。对有毒药物的服用,《神农本草经》早已有“不可久服”之例。

    据作用峻缓

    所言药性峻猛者,主要指发汗,泻下、行气、破血较峻猛的方药。如过量或久服,常可致下利无度或血流难止。如十枣汤方后言:“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即强调了一日不得再服,又寓有不能大量加药之意,抵挡汤亦只言“温服一升,不下再服”。即便是发汗较为峻烈的大毒龙汤,亦应中病即止,反此则徒伤阴血、耗夺阳气。峻猛之药除不能长服久用之外,尚且需于食后服用,以减轻对脾胃的损伤。对虚实夹杂的病证,当据攻补兼施的原理,或央正与攻邪交替服用,或在攻邪药中加入补正之品。平缓药物较峻猛剧毒者来说,服用时间可以相对延长,剂量亦可以稍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量地服用。《素问·正常政大论》对无毒药的应用,亦只言“无毒治病,十去其九。”因药能治病之理,乃在于以草木之偏胜攻脏腑之偏胜,以草木之阴阳济人身之阴阳,若独嗜一药一方,势必造成人体阴阳的偏胜偏衰,故人们需知过犹不及之理。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根据药物剂型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之为据剂型服药法。由于药物剂型众多,今主要举其常用剂型,汤剂、丸剂、散剂、膏剂、酒剂、片剂等加以说明。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1、汤剂

    将切碎或打碎的药物混合,加水或其他液体煎煮后,去渣取汁者,称为汤剂。如黄麻汤、大承气汤等。孙思邈尝言:“卒病贼邪,须汤以荡涤”,《圣济经》亦言:“汤液主治,本子腠理,凡涤除邪气者,用汤为宜,伤寒之治,多用汤者以此”,李东垣于《用药法象》中言“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由于汤剂具有吸收快及易于发挥疗效便于加减等特点,故急性疾病多用之。在服用方法上,有顿服、日二三服至四五服者,在服药时间上,有食前食后,这当与疾病情况和药物功效相结合。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2、丸剂

    丸剂是将药物研成细粉,以蜜、水或米糊,酒醋,药汁等为赋形剂制成的固体剂型。李东垣于《用药法象》中说:“丸者,缓也,不能迷去之,其用药之舒缓而治之意也”。丸剂具有吸收慢,药力持久的特点,故凡治急病者不宜用之(但亦有例外者)。然对某些虚弱性疾病,需长期服药者,当首选为宜,以其便于贮藏、携带,服用。丸剂据其治疗病变所在部位不同,有其相应的服法。治上焦肺心疾患者,多在食后服或含化,如《圣惠方》治肺藏伤风冷的贝母丸“以绵裹一丸含咽津”,治肺虚咳嗽气喘的麦门冬丸“每服含下一丸,咽津”,治中焦脾胃者多咀嚼,如治脾虚不运的大健脾丸即为“每一言细嚼,温米饮下”;治下焦肾脏膀胱者,宜空心送服,且当取质量丸大而滑者服之,使其直趋下焦。又因丸剂有蜜丸、水丸、糊丸、浓缩丸之不同,共溶解速度不一,故在服药时间间隔上亦应有所区别。一般而言,水丸易于崩解,吸收较快,而糊丸与蜜丸则吸收较慢,故前者间隔时间应稍短,而后者相对延长。由于丸剂作用较为缓慢,切不能嫌其缓而骤进大量,当小量与之,持之以恒,然芳香开窍、重镇安神者则不宜久用。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3、散剂

    散剂是将药碾研成为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可作内服,亦可外用。对内服散剂末细而量少者,可直接以冷水、热水或温酒等调服;对散剂末粗者,可经煎煮后再服。.由于散剂有去急病的特点,其吸收快,作用迅速,当治疗急病时,可以清酒调下以行药势,或以沸汤调服送下。当然此亦应结合其它因素,综合考虑。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4、膏剂

    膏剂是将药物用水或植物油煎熬浓缩而成的剂型,有内服和外用两种。在此仅介绍内服膏,剂。内服膏主要有流浸膏,浸膏,煎膏等。由于各种膏剂制备的方法不同,服用时间亦有一定区别。流浸膏是用适当的溶媒浸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后,将浸出液中的一部分溶媒用低温蒸发出去,并调整浓度及含醇量至规定标准,制成液体浸出剂型,由于浸流膏中含有醇类物质,有溶媒之副作用,故服用剂量不宜过大,服用时间不宜过久。浸膏则是含有药物中的可溶性有效成分的半固体或固体浸出剂型。其不含溶媒类物,无溶媒之副作用。浸膏又可分为两种:一种软浸膏的半固体,多供制片或制丸用,一种干浸膏的干燥细粉,如紫珠草浸膏、龙胆草浸膏,可直接冲服或装入胶囊服用。煎膏剂是将药物的水浸出液经浓缩后加糖所得的稠厚半固体浸出剂型,‘即系将药物加热煎煮后,除去药渣、浓缩,加入蜂蜜、冰糖(或砂糖)煎熬为膏而成。因其含有大量的蜂蜜和糖,具有滋补作用,故久病体虚者可长期服之。又因蜂蜜有缓解毒性的作用,用量可稍大,但对痰温内蕴、水湿内阻的人则不宜服之。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5、酒剂

    酒剂是以酒为溶媒,浸出的澄明浸出液制剂,适用于补养体虚、风湿疼痛及趺打损伤等证(如十全大补酒,风湿药酒):由于酒剂含醇量较高,故凡湿热内蕴者不宜服之,服之宜应减量,以酒能助湿生热之故。对酒剂的服法,孙思邈曾有一段精辟的论述:“凡服酒药,欲得使酒气相接,无得断绝,绝则不得药力,多少以知为度,不可令至醉及吐,则大损人也”。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据剂型服药法[图]

    6、片剂

    片剂是将一种或多种中药,经加工或提炼并与辅料混合压制而成圆片状分剂量的剂型。对于需要在肠道中起作用的片剂或易被胃酸破坏掉的药物,不得咀嚼或以水化服,以防影响药效的发挥。片剂较汤剂吸收缓慢,药效作用时间较长,故给药次数一般为2~3次,以防药物积蓄体内。其服药时间亦应参考其他因素而确定。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药物功效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药物功效服药法[图]

    根据药物功效的不同,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力法,称之为据药物功效服药法。由于药物功效众多,难以一一尽陈,故仅就药物主要功效举其大要。

    发汗药

    顾名思义,所谓发汗药,是指具有发汗作用的药物,通过汗出以达驱邪之目的。故服用此类药物,多于食后温服,凭藉肺输精于皮毛之力,载药趋表达邪,同时取药液之温(温能发散)以助药力。服用发汗剂后,要注意温覆取汗。徐大椿于《医学源流论》中即言:“如发散之剂,欲驱凤寒出之于外,必热服而暖覆其体,令药气行于荣卫”。“热气周偏,夹风寒而从汗解。若半温而饮之,仍当凤坐立,或仅寂然安卧,则药留肠胃,不能得汗,风寒无暗消之理,而营气仅为风药所伤矣”。但亦不应汗出太过,当“遍身絷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伤寒论》中所载,大汗后损伤心阳的桂枝甘草汤证、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损伤肾阳的真武汤证足资证明,值得借鉴。《伤寒例》曾言:“凡发汗温暖汤药,其方虽言三日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问,可半日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新觉,病重者,一日一夜,当日卒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日当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由此可见,除据药物功效以外,尚需综合考虑其他方面之因素。

    攻下药

    凡服用攻下之药,当以取利为度,.不得竞逞峻快、大量久服,若大量服用,常致邪未去而正已伤或邪虽去而正不支。泻利之药常有损伤脾胃之虞,故在服用时可酌加护胃之品,或以米汁稀粥服之。泻利之药当中病即止,如仲景大承气汤的“得下,余勿服”,小承气汤的“若更衣者,勿服之”。《千金要方》曾言:“凡服泻药,不过以利为度,慎勿过多,令人下利无度,大损人也”。在服攻下药的次数及时间上,徐大椿曾强调说:“通利之药,欲其化积滞而达之于下也,必空腹顿服”。其机理在于“使药性鼓动,推其垢浊从大便解。若以饮食杂投,则新旧混杂,而药气与食气相乱,则气性不专,而食积愈顽矣”。

    和解药

    和解药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与肠胃的功能。服用此类药,首当辨证准确,具有表证或邪已入里者,不得服和解少阳药物;对因肝气郁结所致肝脾不调,木旺克土者,当辅以心理疗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如此方能增加疏肝解郁之功效。解药中多为辛香之品,故不应常服久服。阴虚血燥者尤宜慎之,以防耗气动血之弊。

    涌吐药

    涌吐药具有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作用,常用于治疗痰厥、食滞、误食毒物等一系列病证。服用涌吐药多为顿服,少有频频服用者。如瓜蒂散,一物瓜蒂汤。由于涌吐剂所治病证病位多偏于上,故在服药速度上不应过快,当徐徐服之,使药停干上部,防其下行。若《儒门事亲》的三圣‘散即言:“徐徐服之,不必尽剂”。服药后,当令病者避其风寒,以防吐后体虚外感;若药后来吐者,可用他法探吐;对药后驱吐难止者,当辅以相应止吐措施。吐后病人脾胃之气较弱,故当食易消化之食物,即如仲景所言“糜粥自养”。又因涌吐剂作用猛烈,故凡年老体弱、产后血虚,婴孺小儿,皆当慎用或忌用。非用不可之时,则当减量,中病即止,切勿一吐再吐,使正气一伤再伤。

    清热药

    凡具清热凉血、解毒泻火功效,临床上用于治疗热性疾病的药物,皆可称之为清热药。由于清热药多性寒味苦,常有损伤脾胃之弊端,故服用此类药物当谨防脾胃之伤,可于饭后或以粥饮送服。《外台秘要》所引崔氏黄连解毒汤方后即言“再服进粥……不必饮酒”,《圣惠方》所载泻肺大黄煎亦言“清粥调下一茶匙”。清热药药液温度当以凉为宜,服用丸散者勿用酒送服。体质虚弱或阳虚者虽患热证,服用苦寒之品亦应减量。此外,清热之剂不得久服,因寒凉之品多凝涩气血,损伤阳气,使血运不畅,淤阻为患,不可不知也。

    温里药

    温里药具有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的作用。温里药的汤液,一般应热服或温服,或于药后啜热稀粥以助温热之力。如《伤寒论》的理中丸作汤法后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粥一升许”。服用丸散者,常以温酒或生姜汤等送服。而对阴盛格阳者,恐其拒而不受,则当热药冷服,亦属寒因寒用之反佐法也。须知温热药常可伤津耗液,故阴虚阳盛体质者,当慎用或少服。许寿仁尝言:“阴虚之人津液枯涸,阳气亢盛……,切忌使用温燥药”。

    补益药

    补益药具有补益气血阴阳的功效,临床上常用以治疗虚弱性疾病。补益药多在空腹时服用,以期滋润脏腑,灌溉百脉,使补气血、益阴阳之力得以充分发挥。如补中益气汤的“食远稍热服”,四物汤、当归补血汤的“空心食前”。服用补益药还可根据所补益脏腑不一,在服药时选用一些特殊用“水”,如治脾胃虚弱的参苓白术散用枣汤送下;《审视瑶函》明日地黄汤以淡盐汤送下,治疗混晴障的地黄散则“煮猪肝汁或羊肝汁”调下。夫枣可健脾益胃,盐味成可引药入肾,用猪肝或羊肝煮汁调下,乃引“肝”补“肝”之意。由于选择了这些特殊的服药用“水”,势将增强原方的补益作用。

    安神药

    安神药有重镇安神和滋养心神之分,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安、不寐等疾患。重镇安神者多质重碍胃,只宜暂用,不便久服,且常于食后服用,如朱砂安神丸。久服含朱砂类药物恐有汞中毒之弊。若以治失眠为主者,应于临卧前服用,如《沈氏尊生书》所载天王补心丹即言:“临卧竹叶灯心汤下”。在服药过程中,应保持精神舒畅,并辅以心理疗法,始能奏效。

    开窍药

    开窍药具有通关开窍,启闭醒神的功效,用于治疗窍闭神昏的病证。服用开窍药,当首辨闭脱,详闭证之寒热,闭证服之常效若桴鼓,脱证服之则祸不旋踵。闭属寒者当用辛温,闭属热者,应服寒凉。辛凉开窍药常以冷水送服,如《温病条辨》之紫雪丹即言:“冷水调服一,二钱”,辛温开窍药当以温汤服,若苏合香丸之“温酒化服”。但开窍药多辛香走窜,只宜暂用,不能久,服。久服则伤元气、损气血,更因辛香走窜者有碍胎元,故凡妊娠有孕者当慎用少服,胎元不固,胎滑屡坠者,当忌用。体虚年老或小儿气血未充者,亦当减量服用,或于服开窍药时配以扶正之品。若安宫牛黄丸方后即言:“脉虚者,人参汤下;脉实者,银花薄荷汤下”,“大人病重体实者,日再服,甚则日三服,小儿服半丸,不知再服半丸”。由于开窍药多作急救之用,以解一时之急,故可服不拘时。

    理气药

    理气药具有疏畅气机,调理脏腑功能的作用。服用理气药,当辨证准确,查明气机紊乱之病因,知病之虚实,勿犯虚虚实实之大戒。且理气之品性多辛香偏燥,久易耗气伤阴,故应中病即止,不得久服。阴虚,血热,津亏、血虚者,宜当慎服。《证治汇补·气症·辛香暂用》说:“辛香·之剂,但治初起,郁结之气,借此暂行开发,稍久气郁成热,便以辛凉以折之,最忌香燥助火”。缘于理气药多原则。而《十药神书》的甲字十灰散治呕血、吐血、咯血,则在“食后服下”,《丹溪心法》治疗咳血的咳血丸更言噙化。凡此种种灾难一一而足。但须知:活血化淤者常能迫血妄行,止血者常有留淤之弊,故不可多服久服,服药量亦不可过大。如方名“七厘”“八厘”者即寓此意。

    消导药

    消导药具有消食导滞、消痞化积之功能。服用消导药,不宜与食同进,当与之间隔一段时间,待脾胃将新纳之物消磨殆尽后再服用,欲其专化未开之食积。如《丹溪心法》所载保和丸即言“食远白汤下”,《兰室秘藏》之失笑丸亦言“食远服”。但对作用较峻或苦寒者,则应食后服之。如《儒门事亲》之木香槟榔丸,即“食后生姜汤送下”,以其方中有行气破气之槟榔、青皮、苦寒之黄连,泻下之大黄、牵牛之故。又消导药虽较泻下药缓和,但终归肖削克之品,故凡脾胃虚弱或积滞日久而损伤正气者,不宜大量或常服,或与健脾益胃之品同服,以期消积而不伤正。在服消导剂同时,可用具健脾胃之粥饮送下,如健脾丸以陈米饮送下即为其例。

    祛湿药

    祛湿药有芳香化湿、清利水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胜湿几大类别,这类药主要功效在于治疗“水湿”,其性多燥,易耗津损液,故应中病即止,勿令过剂伤正。对阴虚而兼水湿内停者,应注意与滋阴药合服。再者,应据病在何脏何腑确立服药方式,给药时间。对水湿内停的水肿病人,不宜以盐汤送服,药后应忌食生冷之品。如三妙丸治湿热下流,用于治疗气机不畅之证,故服丸散时可用温酒热汤服下,汤剂者当温服或热服,以增行气解郁之力。如金铃子散方后言:“酒调下”,天台乌散“温酒送下”、四麻汤之温服,皆取气得温则行之义也。

    理血药

    理血药主要分为活血祛淤和止血两大类别,故应据其作用采取不同的服法。活血化淤者,当温服或以温酒送下,取血得热则行之义。如抵挡汤之温服,七厘散“冲烧酒服之”,八厘散“黄酒温服”,古没竭散滚水调服;而服止血药,则少用酒服用,深恐酒有动血之弊。至于食前食后服药,亦应与病位远近相结合。若治肠风脏毒之槐花散,以“清米饮调下二钱,空心食前服”,《证治准绳》的代抵挡丸更明确提出“中焦食远,下焦空心”的服药理同上。

    解毒药

    此所言解毒药,是指能够解除食物或药物中毒的药物,不包括我们所常言的“清热解毒”,用以治疗外感温热毒邪的解毒之品。由于食物或药物中毒常发病急骤,在较短的时间内即可危及生命,所以一旦发觉当立即服药,次数不限,其量欲大,惟此方可迅速解其毒势,挽患者生机。药后吐或利者,不必止呕、止利,此为毒物皆呕利而去之征兆。但是,一般毒物之性热,故药液宜凉,恐助其热。如《金匮要略·禽兽鱼虫禁忌》所言:“凡服药、饮汁以解毒者,虽云救急,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凉饮之”。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据病程与疾病发作时间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据病程与疾病发作时间服药法[图]

    据病程服药法

    根据病程的长短,新久,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病程服药法。

    疾病于短期内即可痊愈者,自无长期服药之理,除非反复发作性疾病,当常服药以谨防之,而病程长久者,不坚持服药则很难收功。在服药剂量上,病程新短者,量可稍大,病程长久者,量则宜轻。以其新病易去,而痼疾难除。如积聚病服药,即属此类。夫积聚之成,非在旦夕之间,乃日累月积所致,病程亦属长久。《金匮翼·积聚统论》即言:“积者,积累之义,由渐而成,重而不移”。故其治疗易难速拔,因而在服药时亦不应骤进大量以自误,当持续小量始能凑功。臌胀病的治疗用药同样遵循了这一法则,《沈氏尊生书·胀满症治》:“不求速效,乃可万全”。

    据疾病发作时间服药法

    根据疾病发作时间,确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疾病发作时间服药法。

    对某些疾病发作有间歇或反复发作者,常于疾病未发时给药。如《伤寒论》所述:“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即强调了在未发生汗出前服药。《金匮要略》治疗疟疾的蜀漆散亦于“临发时服一钱匕”,此因疟病未发时气血未乱,邪正未争,此时服药粥药便于吸收。这种服药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夺其未至,发于先机”的治疗原则。对某些在特定时间发作,或于某一时间最难忍受的疾病,亦有特定服药时间。如失眠症的服药时间,多于临卧时服用。

    《世医得效方》所载天王补心丹,即言“食后临卧服”。《沈氏尊生书》所记天王补心丹,亦嘱“临卧竹叶灯心汤下”(注:二者虽皆名天王补心丹,但方药组成不一)。此服药方法亦符合现代药理学时效关系的观点,因服药后从吸收开始,药物在血中的浓度随时间而变化,当药物于血液中浓度最高时作用最大。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势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势服药法[图]

    根据病势的轻重缓急,确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病势服药法。

    《肘后方》尝言:“凡服药云三服再服者,要视病源准候或疏或散,足令势力相及”。由于疾病有轻重缓急之不同,故在服药方法上当有区分。一般而言,病势急重者,变证多端,发展迅速,于短期之内常可致残损命,故于此时服药量宜大,服药间隔时间宜短,不得瞻前顾后,虑其虚实,以致多歧亡羊。如中风病人发病时,当立即服药。孙思邈于《千金药方·服饵》中即言:“凡人忽遇风发,身心顿恶,或不能言,有如此者,当服大小续命汤及西州续命排风越婢等汤。于无风处密室之中,日夜四五服,勿计剂数多少,亦勿虑虚……,服汤之时,汤消即食粥,粥消即服汤……,若风大重者,相续五日五夜服汤不绝”。这种服药方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急则治标”的原则。

    至今,在临床抢救危重病人时,亦常采用此种服药方法。而对一些病势较缓,难于一时奏效的疾病,当首先坚持服药,药宜选择丸,散、膏、酒剂等。这样不仅服用简便,且病人易于坚持,药效持久。但同时应注意药量切忌过大,若量大以收功,势将造成体内药物蓄积,发生中毒。如《金匮要略》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仲景即言:“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此不仅要求药量轻微,亦体现了服药时间的持久。又如治虚劳腰痛的肾气丸。亦服若梧桐子大者十五丸,后渐加至二十丸。对噎膈病的治疗亦表现出这种服药法的运用,《景岳全书·噎膈》即言:“此病最不勿治,既能受补,必须多服,方得渐效,以收全功,不可性急致疑,一暴十寒以自误也”。值得明确的是,所言病势缓,并不代表疾病性质的严重程度.只是说疾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较为缓慢。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位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位服药法[图]

    根据疾病所在部位上下,表里的不同,在脏在腑的差异,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病位服药法。

    据病位上下大凡疾病部位在上者,所用药物多于食后服用,汤剂者多为少量频服,丸剂者常常含化,其目的皆欲使药物停留上部的时间延长,使药效得以完全发挥。如《伤寒论》中所载治咽喉疼痛生疮之苦酒汤,即“少少含咽之”,《卫生宝鉴》所录治“大头天行病”的普济消毒饮,亦“半以汤调,时时服之,半用蜜丸,口噙化之”。

    病位在下的疾病,服药时间多在食前,或为顿服或日二,三服,很少见有频服或含化者。其目的在于使药物直趋病所,以达抗病祛邪之力,减少药力在上之损耗。如《伤寒论》治肾阳虚的干姜附子汤即为顿服,大、小承气汤的二服,《千金方》所载治膀胱肾冷,坐起欲倒的龙骨丸,言“空腹酒服三十丸”,治肾苦病方的八味肾气丸,亦空心酒下二十丸。

    关于根据病位而确立相应的服药方法,孙思邈曾在《千金要方·服饵》中做过简要而精辟的概括,其言“病在胸膈已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已下者,先服药而后食”。这种据病位上下以定药、食先后之序,实含至理。《素问·至真要大论》尝言“补上治上制以缓,补下治下制以急”。一般认为此在言制方原则,同时,亦暗喻了对服药方法的启迪,其缓、急二字,非单指方药功效的急、缓,亦蕴服药之急缓。

    李东垣亦言“古人服药活法,病在上者,不厌频而少,病在下者,不厌顿而多,少服则滋荣于上,多服则峻补予下。凡三分再服,三服者要令势力相得,并视人之强弱,病之轻重,以为进退增减,不必泥法”。由此可见,服药之法除与病位相关外;尚与人之体质,病之轻重有关。

    正确的服药方法是在综合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确立的,但有一点值得注意,即必须保持血液中所含药物浓度。此亦李氏所言: “要令势力相得”也。

    我们知道,药效的发挥取决于脾胃的功能,食物与药物在脾胃的消化吸收过程中存在一个先后的程序。一般而言,脾胃腐熟运化先入之品,而后消化后入之物。病位于上的先食后药,则可使药物停滞上部时间延缓,同时,药力可随脾的上输精微作用,而至上部;而先药后食则药力直趋下达。现代药理学亦发现:胃肠道内容物的多少,能影响药物的吸收,胃内容物多则吸收慢,胃内容物少则吸收快。然而我们亦应看到,药物的吸收与利用非仅胃肠之一途,亦应认清尚有局部直接吸收这一环节。

    据病表里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疗表证之大法,故于服药时当据病变部位在表这一特性,制定相应的服药方法。因病位在表者多以取汗为目的,故无论表虚、表实,属寒、属热,药液皆应温服或热服,且宜于食后服药,取其药浮于上,通过肺之宣发作甩以达肌表皮毛,服药次数常为2、3次。

    若发汗之力较缓,而欲取汗者,当于药后啜粥或饮服汤以助药力。如《(伤寒论》治疗太阳中风的桂枝汤,其方后即言: “服以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对发汗作用峻猛者(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则不须啜粥,谨防过汗伤阴,然对病位在表,取汗多少,急缓之不同,亦可有啜粥不啜粥之分。《此事难知》的九味羌活汤方后尝言:“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病位于里之疾病,又可分为寒热虚实,在脏在腑。故单凭病位在里之一端,很难定出确切的服药方法,当与病性,病势等项互参。

    据病位脏腑 由于疾病所在脏腑的差异,服药,方法亦应有所区别。《儒门事亲·七方十剂绳墨订》曾有过这样的记载:“盖治肝及在下而远者,宜顿服而数少之大方……故肝之三服,可并心之七服,肾之二服可并肺之七服也……盖治心肺及在上而近者,宜两微而少、服而频之小方,徐徐而呷之是也……故肾之二服可分为肺之九服,及肝之三服也。”是主要论述了据病所在脏腑的不同确立不同的服药次数、服药间隔时间(由于服药次数不同,服药间隔时间必有差异)。

    实际上据病所在脏腑以制定服药方法,远不限于此,其在服药用“水”的选择上即为明证。《圣惠方》所载治肺脏气实的葶苈丸,即言以桑根白皮汤下;《圣济总录》记载治谷劳嗜卧,四肢怠惰的丁沉丸以陈米饮下,其意皆在于使此特殊的用“水”统领诸药以达所病脏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中药煎服 中药煎服 关注:0 内容:149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性服药法[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中药正确服法之根据病性服药法[图]

    根据疾病属性的寒热,虚实,确立与之相应的服药方法,称为据病性服药法。

    据病性寒热

    寒性与热性疾病,由于在疾病的性质上有所不同,故在服药方法上亦有区分。虽属寒性疾病有表寒、里寒、属实,属虚的差异,但总以解表散寒,温里逐寒、攻下寒实为治法,所服药物皆重于温热。故在服用汤剂时,当温服或热服;服丸散者,当以温酒或沸水调下,以增散寒,逐寒之效。如《金匮要略》所载治疗-“胸痹胸中痞气,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的枳实薤白桂枝汤和人参汤,即为温服,治太阳伤寒的麻黄汤亦温服。药后可啜粥以助药力,如理中丸汤法云:“服汤后,如食顷,饮热稀粥一升许”;三物白散方后亦云: “不利,进热粥一杯”。

    温热性疾病以常理而言当取凉服,以其病性皆属热之故也。但考究历代方书,发现其服药并非皆为凉服,亦不乏温服者,考其原委则会发现这样的特点:大凡热性属实在里,热势较高者凉服,散剂丸剂者用冷水下。如《温病条辨》所载治热盛神昏谵妄的安宫牛黄丸,即以“冷水”送服;《圣济总录》治心藏壅热、口干舌燥的石膏丸,亦以“新汲水,送服;而对属表属虚、热势不高的热性疾病,一般多作温服。如《医门法律》的清燥救肺汤即“频频二、三次温服,(在此需要明确的指出,由于历代医家所处的时代和地理环境不一,个人用药的差异,故在药液温凉的要求上亦不尽相同,但应看清主流)。在疾病出现“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甚至有“格阴”、 “格阳”之征兆,药液的温凉意义更大,对“格阳”者药液宜凉,“格阴”者药液宜温。不然骤进辛温大热或大凉大寒,恐机体不受,此亦属中医反佐法之一也。对热性疾病服丸剂,散剂者,断不可以酒服药,恐酒性之热有助热势。

    据病性虚实

    虚性实性疾病涉猎范围极其广泛。凡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衰退者皆可以称之为虚证,而痰饮,淤血,水湿,糟粕内停者,皆能名之日实。

    由于疾病虚实属性的差异,在服药方法上亦有不同。一般而言,阴虚血虚而兼热象者,用药多较平润,无辛香燥烈者,故多温服或凉服,谨防热伤.阴血,服用丸散者不宜用酒。气虚或.阳虚者,药应热服,以顺药之温热之性。在服药时间上,虚热性疾病多于食前服用,使得药灌百脉,濡润脏腑。由于虚弱性疾病多以脏腑功能衰弱为主,病势较缓,病程较长,病位较为清楚局限,故应据所病脏腑的时间生物节律以确定服药时间。在服药次数上,一般实证次数较少,多为顿服或二三服,很少见有频频服用者。如《伤寒论》中的三承气汤,且由于治实证之方,药多峻猛,故常于食后服用,或中病即止,或减轻服药剂量。对邪热壅实的疾病,服用祛。邪之药,可采用先量大后量小的服药方法。孙思邈于《千金药方》中即言:“乘病人谷气强,进一服最须多,次一服渐少,后一服最须少。”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