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医艾灸 中医艾灸 关注:0 内容:212

    针灸中常用灸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艾炷直接灸

    将灸炷直接放在皮肤上施灸的方法,称为直接灸。根据灸后有无烧伤化脓,又分为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化脓灸(瘢痕灸)

    用黄豆大或枣核大的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局部组织经烫伤后,产生无菌性化脓现象,能改善体质,增强机体的抵抗力,从而起到治疗和保健作用。目前临床上,常用此法对哮喘、慢性胃肠炎、发育障碍等疾病和体质虚弱者进行施治。

    操作方法:

    1.体位的选择和点穴:因灸治要将艾炷安放在穴位表面,并且施治时间较长,故要特别注意体位的选取,要求体位平正、舒适。待体位摆妥后,再在上面正确点穴。

    2.艾炷的安放和点火:首先按要求制作好所需的艾炷,除单纯采用细艾绒外,也可在艾绒中加入一些芳香性药末,如丁香、肉桂(丁桂散)等,有利于热力的渗透。然后,在施灸的穴位处涂以少量的葱、蒜汁或凡士林,以增强粘附和刺激作用。艾炷放好后,用线香将之点燃。每灸完一壮,以纱布蘸冷开水抹净所灸穴位,复按前法再灸,一般可灸7~9壮。

    3.敷贴药膏:灸治完毕后,应将局部擦拭干净,然后在施灸穴位上敷贴玉红膏,可1~2日换贴一次。数天后,灸穴逐渐出现无菌性化脓反应,如脓液多,膏药亦应勤换,约经30~40天,灸疮结痂脱落,局部留有疤痕。在灸疮化脓时,局部应注意清洁,避免污染,以免并发其他炎症。同时,可多食一些营养较丰富的食物,促使灸疮的正常透发,有利于提高疗效。如偶尔发现有灸疮久不愈合者,可采用外科方法予以处理。

    非化脓灸(无瘢痕灸) 近代对灸法的应用,有以达到温烫为主,不致透发成灸疮,称为非化脓灸。其方法是,先将施灸部位涂以少量凡士林,然后将小艾炷放在穴位上,并将之点燃,不等艾火烧到皮肤,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即用镊子将艾炷夹去或压灭,更换艾炷再灸,连续灸3~7壮,以局部皮肤出现轻度红晕为度。因其不留瘢痕,易为患者接受。本法适用于虚寒轻证。

    艾炷间接灸

    又称间隔灸或隔物灸,指在艾炷下垫一衬隔物放在穴位上施灸的方法,称间接灸。因其衬隔药物的不同,又可分为多种灸法。其火力温和,具有艾灸和垫隔药物的双重作用,患者易于接受,较直接灸法常用,适用于慢性疾病和疮疡等。

    1.隔姜灸:将新鲜生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心处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炷,

    放在穴位施灸,当患者感到灼痛时,可将姜片稍许上提,使之离开皮肤片刻,旋即放下,再行灸治,反复进行。或在姜片下衬一些纸片,放下再灸,直到局部皮肤潮红为止。本法简便易行,一般不会引起烫伤,临床应用较广。生姜味辛,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温中,止呕的作用。故此法多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和虚寒性疾病,如感冒、咳嗽、风湿痹痛、呕吐、腹痛、泄泻等。

    2.隔蒜灸:用独头大蒜切成约0.5cm厚的薄片,中间用针穿刺数孔,放在穴位或肿块上(如未溃破化脓的脓头处),用艾炷灸之,每灸4~5壮,换去蒜片,每穴一次可灸5~7壮。因大蒜液对皮肤有刺激性,灸后容易起泡,故应注意防护。大蒜味辛,性温。有解毒,健胃,杀虫之功。本法多用于治疗肺痨、腹中积块及未溃疮疖等。

    3.隔盐灸:又称神阙灸,本法只适于脐部。其方法是:患者仰卧屈膝,以纯白干燥的食盐,填平脐孔,再放上姜片和艾炷施灸。如患者脐部凸出,可用湿面条围脐如井口,再填盐于脐中,如上法施灸。加施姜片的目的是隔开食盐和艾炷的火源,以免食盐遇火起爆,导致烫伤。这种方法对急性腹痛、吐泻、痢疾、四肢厥冷和虚脱等证,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凡大汗亡阳、肢冷脉伏之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文化 针灸文化 关注:0 内容:107

    针灸: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针灸: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图]

    20世纪70年代,尼克松访华,打开中美正式交往的大门,同“乒乓外交”“熊猫外交”一样,中医针灸也被作为一种外交手段随之传到美国,引发海外“针灸热”,成为引领中医药走出去的“排头兵”。2010年,“中医针灸”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标志着中医针灸在人类医学发展史上的独特作用和突出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同,而且标志着中医针灸的传承保护、发展利用获得了联合国的国际“通行证”,为中医针灸在世界范围内更广泛传播和应用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显著疗效点燃国际“针灸热”

    “没有针灸,西方对于中医药的了解或许不会如此深刻。”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院长赵百孝感叹道,而究其原因,既是因为“针灸外交”帮助针灸走出国门,也是因为针灸的独特疗效可以解决西方现代医学解决不了的难题。

    赵百孝介绍,慢性疼痛、失眠、抑郁等病症在西方国家十分常见,大部分患者只能靠持续用药缓解症状,没有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对于这些病症,针灸都有非常好的疗效。

    针灸是以中医经络腧穴理论为指导,包括“针”和“灸”两种疗法,运用针具与艾叶等主要工具和材料,通过刺入或熏灼身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人体平衡状态,从而达到保健和治疗疾病的传统知识与实践。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优势,有广泛的适应证,疗效迅速显著,操作方法简便易行,医疗费用经济,极少有毒副作用。

    相比于持续用药,疗效显著,简单易学,副作用小的针灸疗法受到了海外人士的认可,在国际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也引发了多次海外“针灸热”。这让针灸几乎成了中医疗法的代名词。赵百孝表示,直到现在,整个针灸推广形式都是非常好的。据统计,目前世界上已有183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中医针灸研究和临床运用,约有38万余名针灸工作者,国外的中医医疗(针灸)机构达10万多家,接受过中医药、针灸、推拿或气功治疗的人数已达世界总人口的1/3以上。而在赵百孝的眼中,针灸可以说是中医药乃至中国文化走向国际的“排头兵”。

    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的院长,赵百孝发现这些年来学习针灸的学生构成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随着针灸走出国门,被世界广泛认可,“针灸热”席卷全球,来学习针灸的留学生也从以欧洲、韩国、日本为主,变成了如今的“全球化”组成,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了针灸技术的独特疗效,也纷纷加入到了学习针灸的队伍中来。

    到目前为止,仅美国就有100多所针灸学校,有注册针灸师超过8万人。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北京中医药大学的老师面对国外的学生都是从经络腧穴开始讲起。现在,很多来学习针灸的国外留学生早已在来华求学之前就将经络腧穴背得滚瓜烂熟,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学习到了基础的针灸技术,而他们真正要学的是治疗疑难病症的方法和名老中医的临床经验。

    针灸助力中国传统文化海外传播

    针灸在国外对中国文化的推广宣传作用是很强的。赵百孝说,针灸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始终是以中医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作为基础的,要学好中医,必须要先学中国文化。

    有很多外国学者通过学习针灸慢慢了解中国文化。赵百孝就曾经接触过不少这样的外国学者,他们因为学习针灸而爱上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在学完针灸后又尝试接触中药,甚至因为热爱中医文化而习练太极拳。

    在赵百孝参加的一次国外针灸考试过程中,主考老师在下一场考试之前,带领考生一起打坐习练气功以达到调息放松的功效。在之后的考试中,考生们果然感觉更加轻松冷静。同样还有赵百孝在国外参加一次有关耳穴的专题报告会时,大会主席在开会前指导并带领所有参会人员一起静坐练功,大概十分钟之后,所有人都调整至良好的状态,大会才正式开始。这两次经历给赵百孝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让他深刻地体会到,中国文化已经通过中医药在海内外逐渐地传播开来。

    在欧洲有很多“中国学”学者,赵百孝介绍,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就是通过针灸或者中医药逐渐接触到中国文化,从而对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不断地深入研究。

    新旧兼顾传承发展针灸

    目前,中医药学进入发展的“快车道”,而在这发展的大趋势中,针灸要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下去,这也是赵百孝始终在思考的问题。

    要传承针灸学科的核心,既要守住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也筑牢经络腧穴等古人传承总结下的针灸学科基础。同时赵百孝介绍,针灸学科是实践科学,更重视动手实践和与患者的交流,因此,如针刺这类手下功夫都是要坚持反复的传统临床实践去磨炼。

    发展要靠科研,针灸也要有研究意识。赵百孝认为,只有将理论研究与临床研究相结合,并进行深入探索,才能发现并解决现代针灸医学发展存在的问题,丰富整个针灸医学知识体系,优化临床诊疗手段。

    赵百孝说,针灸已经成为一个包含科学与文化双重属性的世界性技术。在当今现代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针灸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在保证传统不丢失的情况下,接受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要用其阐明针灸医学曾经无法解释的作用、原理,让更多的人可以真正地理解并接受针灸,使其可以为全球人民的健康造福。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