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上肢麻木62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上肢麻木是指一侧或两侧上肢麻木、酸胀,多见于中年体力劳动者,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常于白天过度劳累或受凉后,于夜间休息时岀现上肢麻木,甚至有时在睡梦中被麻醒。笔者近3年来用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上肢麻木62例,疗效确切,现总结如下。

    临床资料

    62例病人均来自基层劳动者,其中男23例,女39例;年龄最小27岁,最大59岁,平均47岁;病程最短7天,最长5年;单侧上肢麻木56例,双侧上肢麻木6例。8例病例经颈椎X线拍片未见异常,54例病例经颈椎X线拍片呈现颈椎退行性改变;排除凝血障碍、孕妇、对针灸及代温灸膏畏惧和过敏者、外伤尚未愈者、依从性差者。

    治疗方法

    取穴

    主穴:肩髃、肩贞、肩前、养老、曲池、合谷、外关。

    配穴:手三里、手五里、三间、肩髎。

    操作方法

    治疗时主穴全选,配穴选1~2个,嘱患者取坐位,将肘部垫平,穴位常规消毒后,先针肩部肩髃、肩贞、肩前3穴,肩髃穴向外下方直刺2寸,肩贞向外下方直刺1.5寸,肩前穴向外下方直刺1.5寸, 三穴呈鸡爪型展开,得气后行小幅度捻转,令针感向肩部及肘部放射;再刺养老穴,向上斜刺3寸,得气后行大幅度捻转、提插法,令针感向上放射至肩部,疗效最佳,最后针刺其余穴位,均直刺1.5寸,得气后行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期间行针2~3次。若为双侧者,可两侧交替进行。针刺结束,按揉相应穴位后,每穴贴敷代温灸膏一贴,穴位贴敷2~4h,贴敷结束后,患者可自行撕下。每日治疗1次。7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间休2~3天。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治疗期间配合热敷,避免过度劳累,注意保暖防寒。

    疗效观察

    临床治愈:麻木酸胀感消失,患肢活动灵活自如,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年未复发。

    好转:麻木、酸胀感基本消失,患肢活动较前灵活,随访1年未加重。

    无效:麻木酸胀感未改变,患肢活动灵活度未改变,功能未恢复。

    结果

    临床治愈48例,占 77.4%;好转14例,占22.6%,总有效率100%。其中1个疗程治愈者35例,2个疗程治愈者13例。

    典型病例

    李某某,女,42岁。就诊日期:2018年10月21日。诉右上肢麻木、酸胀5年。症状时轻时重,持物无力,常于劳累受凉后麻木酸胀加重,有时伴疼痛,甚至在夜间被麻醒,经多方求治无效。今天来院门诊就治。经治疗1次后,麻木酸胀即减轻,当晚便可安然入睡。继续治疗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后巩固治疗1个疗程,随访1年,未见复发。

    体会

    上肢麻木属中医“痹证”范畴。病因多为素体虚弱,正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气血不达四肢所致。肩贞穴和养老穴属手太阳小肠经,贯肩并通行上肢,主司上肢功能活动;刺激肩髃穴可使上肢经气贯通,达到温经通络、行气活血祛风之效;肩前穴属经外奇穴,有通痹散寒之功。合谷、曲池、外关穴可壮筋补虚,配合其余穴位,共奏协同之功,从而消除麻木等症状。针刺后使用代温灸膏“以膏代灸”,借助辛香温热的药物产生灸热感、温热刺激以及药物成分的作用,通过经络传导全身,起到温通经脉、温补气血、扶正祛邪作用,达到治病目的。《黄帝内经》记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针刺加贴代温灸膏的疗法能起到针法和灸法的共同作用,通过腧穴、经络的调整,能恢复生理的平衡,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针刺加贴代温灸膏治疗面瘫80例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面瘫,又称“卒口僻”等,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患者多在疲惫、情绪低落,感受寒凉等情况下突发面部肌肉失用,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面部经气不足,络脉空虚,风寒之邪趁虚而入。其起病之急与“风”性相关。气血失和、筋脉失养缘于“寒主收引”,因此在治疗此病时,笔者采用针刺加贴代温灸膏之法,以祛风散寒,温经通络,收到较好效果。

    一般资料:80例患者均来自近年来门诊及住院部会诊病人。其中男性48 例,女性32例;年龄最大72岁,最小11岁;病程最长半年,最短1天;1周以内最多,占2/3以上,单侧面瘫78例,双侧同时患病2例,发病2次以上者6例,因带状疱疹引起的有3例。所有患者均口服西药。

    诊断标准:单侧或双侧表情肌瘫痪, 皱眉、鼓腮、闭眼、吹哨、噘嘴、耸鼻等动作不能完成;大多可伴发耳后痛, 个体可伴有味觉减退, 听觉过敏, 流泪或目干涩, 外耳道疱疹;乳突多有压痛;时间久者尚可有面部肌肉痿缩、痉挛等。

    治疗方法

    取完骨、下关、合谷为主穴,每次均选用。配穴则取面部之攒竹、阳白、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迎香等,每次选3~4处,以1寸毫针针之,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正气虚者加足三里;有情绪不佳,肝气不疏者,加刺太冲;肝胆湿热者,加刺外关、足临泣,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1周。

    夜间贴敷代温灸膏于乳突、阳白、下关、迎香、地仓等处。此膏含肉桂、附子等温经通络之药物成分,具有祛风散寒之功,贴敷时间以患者耐受为度,最长不超过8小时。

    日间多利用患侧咀嚼口香糖,以运动患侧肌肉。

    疗效观察

    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完全消失,表情肌运动恢复正常,双侧运动对称;

    显效:症状消失,外观如常,面部运动时(说、笑)出现轻度不对称;

    好转:症状和体征改善,表情肌活动部分恢复;

    无效:症状体征无任何改善者。

    治疗结果 以2个疗程为期, 80例患者

    痊愈:58例,其中28人经治1疗程而愈,治愈率为72.50%;

    显效:16人,占20.00%;

    好转:5人,占6.25%;

    无效:1人,占1.25%。总有效率为98.75%。

    体会

    针对本病发病特点, 以毫针刺之通行经气,以代温灸膏敷贴可温经散寒。《灵枢经筋》中云:治之以马膏,膏其急者,以白酒和桂,以涂其缓者,以桑钩钩之,即以生桑灰置之坎中,高下以坐等, 以膏熨急颊,且饮美酒,美炙肉,不饮酒者,自强也,为之三拊而已。其法用马脂、白酒、桂末、桑钩、炭火、美酒等, 意在温通经脉,活血舒筋。代温灸膏贴敷后, 局部可有热、辣之感,初期患者耐受时间长,随病情减轻,耐受时间缩短, 但最少亦可贴1~2小时(有皮肤过敏者不计入内)。这样凭借其极强渗透力及较长的作用时间,其“灸”的作用可深且广地到达针所不及之处,使气血运行得以改善、缓解, 解除面颊拘急。

    利用此膏夜间敷贴可不影响美观, 不损伤皮肤,又起到与温灸同样的作用。

    面瘫为面神经干性损伤,行程上位置越高的部分受损, 伴发症状越多,影响器官也越多,恢复所需时间亦长。西医以肌电动作电位M波的正常存留比例预知恢复情况,而从临床观察,凡“不盛不虚”者,肌肉弹性正常, 针下无滞涩感,亦无松陷感者,预后良好;相反,邪气盛者,面部板滞,针下滞涩,或正气虚者,肌肉痿弱无力,针下不劲,糟软,则预后皆可能留有后遗症,需较长时日恢复。

    病程短者易治,反者难治,无效1 例即为一个65岁老妪,患病3个月后方来治疗者,面肌痿缩,伴有痉挛,无丝毫起色。久病必虚,凡经2~3个疗程治疗后不能痊愈者,其病侧肌肉均有不同程度的弹性降低、痿软,令其服药物,贴温灸膏,而不予再针,以养其气,取“陷下则徒灸之”之义。好转5例中经过半年后有3 例明显改观,2 例痊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