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丸–《外台》卷十六
【方源】《外台》卷十六引《深师方》。
【组成】人参二两,桂心、牡蛎(熬)、薯蓣、黄柏(一本云黄柏四分)、细辛、附子(炮)、苦参各三分,泽泻五分,麦门冬(去心)、干姜、干地黄、各四分,菟丝子二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酒送下。
【主治】①《外台》引《深师方》;虚劳失精。②《圣济总录》:虚劳失精,小废弦急,隐隐头冷,目痛,发落。
【宜忌】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芜荑。
【加减】痹,加附子一分(炮),妇人血崩,加干地黄好者二分。
人参丸–《医心方》卷二十二
【方源】方出《医心方》卷二十二引《深师方》,名见原书同卷引《产经》。
【异名】半夏丸(《圣惠》卷七十五)、人参半夏丸(《济生》卷七)。
【组成】人参、干姜、半夏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以地黄汁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丸,一日三次。
【主治】妇人妊娠恶阻,醋心,胸中冷,腹痛不能饮食,辄吐黄汁。
人参丸–《千金》卷十四
【方源】《千金》卷十四引徐嗣伯方。
【组成】上党人参、铁精牛黄、丹砂、雄黄、菖蒲、防风、大黄各一两,赤足蜈蚣、蜥蜴各一枚,鬼臼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夜一,用菊花酒送下。稍增之。
【主治】心中时恍惚不定。
【方论选录】《千金方衍义》:九味祛风镇心药中,独取上党人参,以护心安神,大黄辟除风毒,用菊花酒专清头目之风也。
人参丸–《外台》卷十二
【方源】《外台》卷十二引《延年秘录》。
【组成】人参八分,白术六分,枳实六分(炙),橘皮四分,桂心七分,甘草五分(炙),桔梗五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洒送下,一日二次。加至二三十丸。
【主治】痃癖气,不能食。
【宜忌】《普济方》:禁生冷、猪肉、生葱、桃、李、雀肉、海藻、松菜。
人参丸–《千金》卷三
【方源】《千金》卷三。
【组成】人参、甘草、茯苓各三两,麦门冬、菖蒲、泽泻、薯蓣、干姜各二两,桂心一两,大枣五十枚。
【用法】上为末,以蜜、枣膏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服二十丸,酒送下,日三夜一.不知稍增。
【主治】产后大虚,心悸,志意不安,不自觉恍惚恐畏,夜不得眠,虚烦少气,男子虚损心悸.
【加减】若有远志,纳二两为善;若风气,纳当归、独活三两。
人参丸–《千金翼》卷十九
【方源】《千金翼》卷十九。
【组成】人参、龙胆、杏仁(去皮尖及双仁,熬)、礜石各二两(炼)、曾青三分,黄石脂一两。
【用法】上为末,惕和为丸,如梧桐子大。饮服二丸,一日三次;亦可作散,服一刀圭。
【主治】三虫疝瘕成鱼鳖、虾蟆,令人面目枯无润泽,精寒劳瘦。
人参丸–《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方源】《外台》卷七引《广济方》。
【组成】人参、白术、积实各六分,茯苓八分,厚朴六分(炙),青木香六分,橘皮五分,大黄六分,槟榔六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煮生姜、大枣汤送下,一日二次。不利,渐加至三十丸。
【主治】久心痛,腹满,并痰饮不下食。
【宜忌】忌醋物、桃、李、雀肉等.
人参丸–《圣惠》卷四
【方源】《圣惠》卷四。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去心,焙),茯神一两,龙齿一两,远志一两(去心),黄耆一两(锉),菖蒲一两,赤石脂一两,熬干地黄二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以清粥饮送下.
【功用】①《圣济总录》:通行血脉.②《法律》:安心神,补心血。
【主治】①《圣惠》:心气不足,多惊悸,耳目不明,健忘。②《圣济总录》:脉痹。
人参丸–《圣惠》卷四
【方源】《圣惠》卷四。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茯神一两半,龙齿一两(研细如粉),白术半两,防风三分(去芦头),金银箔各五十片(细研),麦门冬半两(去心,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熟干地黄一两。
【用法】上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主治】心脏风虚,心忪惊悸;或因忧虑之后,时有恍惚,心神不安。
人参丸–《圣惠》卷四
【方源】《圣惠》卷四。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赤石脂一两,杜仲一两(去粗皮,炙令微黄,锉),远志一两(去心),黄耆三分(锉),白茯苓二分,菖蒲一两,挂心三分,柏子仁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温粥送下。
【功用】补心益智,强记助神,令身体光润.
人参丸–《圣惠》卷五
【方源】《圣惠》卷五。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头),桂心半两,干姜半两(炮裂,锉),白茯苓半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诃黎勒一两半(煨,用皮),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白术半两,木香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一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主治】胃中虚冷,气上奔,胸中愤闷,腹疗痛,吐利宿水.
人参丸–《圣惠》卷十三
【方源】《圣惠》卷十三。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铿),犀角屑半两,栝接根一两,赤茯苓一两,牡蛎一两(烧为粉)。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主治】伤寒结胸,心膈躁闷.
人参丸–《圣惠》卷十三
【方源】《圣惠》卷十三。
【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白术三分,桂心三分,白茯苓半两,木香半两,诃黎勒皮三分,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甘草半两(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主治】伤寒后脾胃不和,不思饮食,或如痰逆。
人参丸–《圣惠》卷十四
【方源】《圣惠》卷十四。
【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茯神三分,黄连一两(去须),麦门冬一两(去心,焙),白术三分,柏子仁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黄耆三分(锉),甘草三分(炙微赤,锉),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龙齿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主治】伤寒后心虚惊悸,卧起不安,吃食全少。
人参丸–《圣惠》卷十八
【方源】《圣惠》卷十八。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半两,木香半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五味子一分,厚朴半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为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生姜汤送下。
【主治】热病后,脾胃虚冷,不思饮食。
【备考】《圣济总录》有细辛,无木香.
人参丸–《圣惠》卷二十三
【方源】《圣惠》卷二十三。
【组成】人参一两半(去芦头),铁粉一两半,甘草一两半(炙微赤,锉),黄连一两(去须),石膏二两,茯神一两半,萎蕤一两,黄芩一两,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以温水送下。
【主治】风热发即头痛烦闷,不能食饮,睡卧不安,心神恍惚。
【宜忌】忌猪肉、热面、炙煿。
人参丸–《圣惠》卷二十六
【方源】《圣惠》卷二十六。
【异名】补虚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黄耆一两(锉),甘草一两(炙微赤,锉),石菖蒲一两,防风一两(去叉),远志一两(去心),附子一两(炮裂,去皮脐),白茯苓一两,五味子一两,桂心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以粥饮送下。
【主治】虚劳脉极,惊跳,乍安乍发。
人参丸–《圣惠》卷二十六
【方源】《圣惠》卷二十六。
【组成】人参三两(去芦头),附子三分(炮裂,去皮脐),远志半两(去心),白术一两,茯神一两,桂心一两,川椒一两(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细辛一两,干姜三分(炮裂,锉),麦门冬一两半(去心,焙),甘草一两(炙微赤,锉)。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二三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食前服三十丸,以温酒送下。
【主治】虚劳肉极,四肢急强,连胁肋背,心下满痛,饮食不多,手足不举,忧恚思虑。
人参丸–《圣惠》卷二十八
【方源】《圣惠》卷二十八。
【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茯神一两,芎劳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微黄,去瓤),薏苡仁一两(微炒),桂心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薯蓣一两,白术半两,龙齿三分(研细),铁粉半两(研细),黄耆一两(锉),厚朴三分(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
【用法】上为末,入研了药,更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以温酒送下。
【功用】安神定志,令人嗜食。
【主治】虚劳惊悸,不能食,神思虚烦,不多睡。
人参丸–《圣惠》卷四十三
【方源】《圣惠》卷四十三。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头),白术一两,桂心一两,枳壳一两(麸炒微黄,去瓤),旋覆花(生干)、半夏一两(汤洗七遍去滑),厚朴一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赤茯苓一两,前胡一两(去芦头),木香半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川大黄一两半(锉碎,微炒),槟榔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不拘时候,以生姜、橘皮汤送下。
【主治】心痛,痰饮多唾,心腹胀满,不能下食。
人参丸–《圣惠》卷四十九
【方源】《圣惠》卷四十九。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白术三分,枳壳三分(麸炒微黄,去瓤),陈橘皮半两(汤浸去白瓤,焙),桂心三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桔梗半两(去芦头),干姜三分(炮裂,锉)。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以温酒送下,不拘时候;生姜、大枣汤送下亦得。
【主治】痃癖气,不能食,四肢少力。
人参丸–《圣惠》卷五十
【方源】《圣惠》卷五十。
【组成】人参三分(去芦头),甘草三分(炙微赤,锉),赤茯苓三分,干姜三分(炮裂,锉),桂心三分,细辛三分,赤芍药三分,诃黎勒皮一两半,槟榔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浸去白瓤,焙),厚朴二两(去粗皮,
涂生姜汁,炙令香熟),草豆蔻一两(去皮)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九,不拘时候,以生姜、枣汤送下。如似有物在咽喉中,即取十丸并成一丸,含化咽津。
【主治】五膈气,心胸不利,痰饮留滞,宿食不消,或为霍乱,心痛醋心,心腹气满,积冷时多。
人参丸–《圣惠》卷五十
【方源】《圣惠》卷五十。
【组成】人参二两(去芦头),桂心一两,赤茯苓一两,诃黎勒皮一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干姜半两(炮裂,锉),槟榔一两,陈橘皮一两(汤没,去白瓤,焙)。
【用法】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时候,以生姜汤送下。
【主治】气膈,心腹痞满,不下饮食,或时呕吐,四肢不和。
人参丸– 《圣惠》卷五十
《圣惠》卷五十,为《外台》卷八引《经心录》“五噎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圣惠》卷五十二
【方源】《圣惠》卷五十二。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高良姜一两(锉),白茯苓一两,桂心一两,甘草一两(炙微赤,锉),麝香一分(细研)。
【用法】上为末,入麝香研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为丸,如弹子大。以温酒一合半,纳药一丸,研破,食前服之。
【主治】脾疟,霍乱吐逆下利。
人参丸–《圣惠》卷八十二
【方源】《圣惠》卷八十二。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头),黄连半两(去须),龙胆半两(去芦头),马牙消半两,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枳实半两(麸炒微黄)。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丸,以乳汁研灌口中,一日四五次。
【主治】小儿腹痛,不食乳。
人参丸–《圣惠》卷八十三
【方源】《圣惠》卷八十三。
【异名】人参黄耆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组成】人参(去芦头)、麦门冬(去心,焙)、半夏(汤洗七遍去滑)、黄耆(锉)、川大黄(锉碎,微炒)、白茯苓柴胡(去苗)、黄芩各三分 诃黎勒一两(煨,用皮),甘草半两(炙微赤,锉),鳖甲一两(涂醋炙令黄,去裙襕),芎(艹+穷)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三丸,以粥饮送下}四五岁儿,服五丸,一日三次。
【主治】小儿哺露失衣,当风湿冷水浴,苦腹大时痢,或寒热如疟,不欲食,纵食不生肌肉,或不消化,四肢赢瘦.
人参丸–《圣惠》卷八十八
【方源】《圣惠》卷八十八。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头),生姜半两(切,炒干),桂心半两,赤茯苓半两,白术半两,枳壳半两(麸炒徽黄,去瓤),木香半两,当归半两(锉,微炒),槟榔半两,京三棱半两(微煨,锉),鳖甲半两(涂醋炙令黄),川大黄半两(锉碎,微炒)。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绿豆大。每一岁儿服三丸,以粥饮化下,一日三次。
【主治】小儿乳癖,手脚心热,面色青黄,不下乳食,日渐赢瘦。
人参丸–《医方类聚》卷十
【方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简要济众方》。
【组成】人参一两(去芦头),远志一两(去心),白茯苓一两,生干地黄一两。
【用法】上为末,用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生姜、薄荷汤送下,不拘时候。
【功用】镇心安神,化痰利胸膈。
【主治】惊悸。
人参丸–《医方类聚》卷十
【方源】《医方类聚》卷十引《神巧万全方》。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各一两,牛蒡子、射干、川升麻、犀角屑、甘草(炙)、马牙消(研)、黄药子、木通各半两,龙脑一钱(研)。
【用法】上件捣罗为末,入研末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以竹叶汤送下。
【主治】脾脏实热,咽喉不利,口舌干燥。
人参丸–《妇人良方》卷一
【方源】方出《妇人良方》卷一引(养生必用》,名见《校注妇人良方》卷一。
【异名】葶苈丸(《济阴纲目》卷七)。
【组成】人参、当归、大黄(湿纸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纸,切,焙)、桂心、瞿麦穗、赤芍药、白茯苓各半两,葶苈(炒,别研)一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至二三十丸,空心以米饮送下。
【主治】经脉不利,四肢肿满。
人参丸–《传家秘宝》卷三
【方源】《传家秘宝》卷三。
【组成】人参半两(去芦),生蒲黄半两,甘草一分,麦门冬(浸,去心,焙干),生地黄一两,当归半两(净洗去尘,锉,研,焙)。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酸枣仁大。每服一九,温水化下,日可三五服,
【主治】鼻衄及咯血咳嗽。
【宜忌】忌热面,炙煿、毒物等。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
【组成】人参、草乌头(生,去皮尖)、牛膝(去菌,酒浸,焙干)各一两。
【用法l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炒黑豆淋酒送下,一日二次。
【主治】中风,因坐卧处对耳有窍为风所中,筋牵过一边,口眼喁斜,睡着一眼不合,手足无事,语不謇涩者。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十三
【方源】《圣济总录》卷十三。
【组成】人参一两半,芦荟、白术、藁本(去苗土)、桔梗(锉,炒)各半两,白附子(炮)、赤茯苓(去黑皮)、菊花各一两,防风(去叉)、天麻(酒浸,切,焙)各三分,龙脑(研)、麝香(研)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以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后煎黄耆、荆芥汤送下。
【功用】解烦渴,镇心神。
【主治】风邪热中,烦渴心神不安。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十四
【方源】《圣济总录》卷十四。
【组成】人参桂(去粗皮)各二两,桔梗(炒)、白蔹、白茯苓(去黑皮)、防风(去叉)、大黄(蒸三度,熬)、防已 、干姜(炮)各一两,银箔十五片(研),牛膝(酒浸,切,焙)、远志(去心)各一两一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米饮送下,一日二次。
【主治】惊悸恍惚,喜忘心怖,神不安;及风邪胸胁满,不思饮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十七
【方源】《圣济总录》卷十七。
【组成】人参、甘草(炙,锉)、白术、旋复花(微炒)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前胡(去芦头)、枳壳(去瓤,麸炒)各二两,木香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以汤浸炊饼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
【主治】风头旋目眩,痰逆恶心,胸膈痞滞,咳嗽痰涎,喘满呕逆,不欲饮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组成】人参、茯苓(去黑皮)、茯神(去木)、丁香、半夏(汤洗去滑,焙)、白扁豆各等分。
【用法】上为细末,滴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
【主治】伤寒风邪在胃,干呕不止,饮食不下。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二十五。
【组成】人参、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白茯苓(去黑皮)各一两,半夏(汤洗七遍)二两。
【用法】上为末,用姜汁作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主治】伤寒四五日,呕哕有痰,胸膈不利。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方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一。
【组成】人参、前胡(去芦头)各一两,干姜(炮)半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桔梗(锉,炒),甘草(炙)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大枣汤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伤寒瘥后夹劳气,四肢无力,骨节烦疼,不思饮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三十五。
【组成】人参、乌梅肉(炒)、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别研)、常山(锉)、肉苁蓉(酒浸,切,焙)、升麻各三分,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别研)、桂(去粗皮)各半两,鳖甲(去裙襕,醋浸,炙)、甘草(炙)各三分丹砂(研),阿魏(研)、龙齿(研)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腹米饮送下,未发时并两服。
【主治】劳疟、肺疟,心寒热善惊,如有所见。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方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组成】人参、高良姜(炮)各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温水饮嚼下,不拘时候。
【主治】饮食过多,当风履湿,薄衣露坐,或夜卧失复,霍乱吐利。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四十五。
【组成】人参二两,白术二两半,干姜(炮)半两,山芋二两,附子(炮裂,去虞脐)一两,甘草(炙,锉)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盏,加大枣二枚(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温服;白汤嚼服亦得。
【主治】①《圣济总录》;脾胃气虚弱.呕吐不下食。②《普济方》:心腹刺痛,频并泄利。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七。
【组成】人参、桂(去粗皮)、茯神(去木)、黄耆(锉)、木香(炒)、牡蛎(烧,研如粉)、远志(去心,炒)、甘草(炙,锉)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枣肉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麦门冬汤送下。加至三十丸。
【主治】腹中冷痛。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方源】《圣济总录》卷五十九。
【异名】人参鹿茸丸(《圣济总录纂要》卷九)。
【组成】人参三分,鹿茸(去毛,酒炙)一两,黄耆(锉)三分,栝楼根一两,桑螵蛸(炙)一两,杜仲(去粗皮,炙,锉)三分,鸡肶胫四枚(炙),山茱萸三分,菟丝子(酒浸一宿,焙干,别捣为末)一两半。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大枣汤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消肾,身体赢瘦,小便频数。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二。
【组成】人参、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枇杷叶(去毛,炙)、槟榔(锉)各一两,半夏(淡浆水煮三二十沸,切碎)半两。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膈气,咽喉噎塞,心烦呕逆,不迸饮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三。
【组成】人参三两,半夏(汤洗七遍,焙)二两,前胡(去芦头)一两,铅丹(研)半两。
【用法】上为细末,煮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
【主治】呕吐不下食,头痛。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四。
【组成】人参、半夏(汤洗,去滑)、白矾(烧令枯)、干姜(炮裂)等分。
【用法】上为末,将皂荚五挺(去皮尖),小挼滤汁,煮成煎,和上件药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下,不拘时候.
【主治】咯唾冷痰,膈脘不利,不思饮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组成】人参、诃黎勒皮、木香各一分。
【用法】上细末,生蜜和作七丸。每服一丸,水二盏,煎沸,以药散为度,去滓服,不拘时候。
【主治】脾胃虚,痰壅咳嗽。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六。
【组成】人参一两,蛤蚧一对(全者净洗,酥炙),百部(切)、紫菀(去苗土)各一两,大黄(锉,炒)半两,葶苈(隔纸炒)一分,款冬花、百合、贝母(去心)、知母(焙)、白前各半两,山芋、半夏(汤洗十遍,焙)、桑根白皮(炙黄,锉)、五昧子(炒)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塞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糯米饮送下,橘皮汤亦得。
【主治】年深喘嗽,春秋发动,痞满短气,痰涕如胶,睡卧不宁。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方源】《圣济总录》卷六十七。
【组成】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槟榔(锉)、白术、甘草(炙,锉)、诃黎勒(炮,取皮)各一两,桂(去粗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干姜(炮)各二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嚼破,煎生姜汤送下,食前服。
【主治】诸冷气,胸膈不利,噎塞喘闷,呼吸少气,恶寒战栗,腹胁膨胀。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方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一。
【组成】人参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二两(捣末,醋一升煎膏),射干、自然铜(研如粉)、金牙(研如粉)、枳壳(去瓤,麸炒)、知母(锉)、当归(切,焙)、 细辛(去苗叶)、槟榔(锉)、石菖蒲(泔浸一宿,切,焙)、赤茯苓(去黑皮)、远志(去心、麦门冬(去心,焙)各一两
【用法】上药除煎研者外,捣罗为末,入煎研者药和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炒生姜、黑豆汤送下,一日二次,稍加至三十丸.
【主治】心积伏梁。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方源】《圣济总录》卷七十二。
【组成】人参、玄参、沙参、丹参、苦参、防风(去叉)各一两,蛰虫三十枚(熬)、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巴豆(去皮心,煮,研出油)三十枚,蜀椒(去目并闭口,炒出汗)一合,干姜(炮)半两,葶苈(微炒,研)一合。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食后米饮送下。未利再服.
【主治】癖块久聚,心腹胀满.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组成】人参、桔梗(炒)、乌梅(捶碎)、麻黄(去根节)、甘草(炙,锉)、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一两。
【用法】上药先以童便五升浸三宿.同煎至小便尽,焙干,捣罗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蜜汤送下。临时看患深浅加减。
【主治】肺劳咳嗽。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方源】《圣济总录》卷八十八。
【组成】人参二两,陈橘皮(汤浸,去白)一两一分,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白术(锉)各二两,干姜(炮裂)半两,甘草(炙,锉)、赤石脂、茯神(去木)、当归(切,焙)、薏苡仁、麦门冬(去心,焙)、麦芽(炒)各一两,紫苏子(炒)二合,细辛(去苗叶)、杏仁(去皮尖双仁,炒)各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虚劳,脾胃冷弱,饮食不消,气逆烦满,稍热即发虚烦。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方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人参一两一分,附子(炮裂,去皮脐)三分,干姜(炮)三分,远志(去心)半两,蜀椒(去目并合口者,炒出汗)一两一分,麦门冬(去心,焙)三分,甘草(炙,锉)三分,细辛(去苗叶)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含化,细细咽津。觉胸中热,药尽再服。,
【主治】虚劳,肉极虚寒,四肢怠情,或咳引胁肋,心下坚满痛,不嗜饮食,手足厥冷,忧恚思虑.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方源】《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异名】磁石千金方(《普济方》卷三十三)。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赤石脂、远志(去心)、续断各三分,韭子(炒)一两,鹿茸(去毛,酥炙)三分,茯神(去木)、龙齿(研)、磁石(煅,醋淬)、肉苁蓉(酒浸,切,焙)各一两,丹参、柏子仁(炒,别研)各半两,熟干地黄(焙)一两半。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二十丸,空腹温酒送下。
【主治】①《圣济总录》:精极虚寒,少腹拘急,耳聋发落,行步不正,梦寐失精.②《普济方》:惊悸遗沥,小便白浊,甚则劳弱咳嗽。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〇一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〇一。
【组成】人参五两,熟干地黄(焙)、天门冬(去心,焙)、白茯苓(去黑皮)各十两,胡麻仁(汤浸,去皮,炒)五升。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早食后温酒送下。
【主治】发髭白。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一六。
【组成】人参、防风(去叉)、细辛(去苗叶)、黄耆(锉)、沙参、木通(锉)、甘菊花(微炒)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温水送下,一日二次。
【主治l肺风上攻,鼻塞不通.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二四。
【组成】人参一两,桂(去粗皮)、甘草(炙,锉)、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生姜汤送下,一日二次。渐加至三十丸。
【主治】咽喉如有物妨塞,气噎,饮食不下。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四七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四七。
【组成】人参、紫参、半夏(汤洗七遗去滑)、藜芦(炒)、代赭(研)、桔梗(炒)、白薇、肉苁蓉(酒浸,切,焙)、石膏(碎)、牡蛎粉、丹参各三分,干虾蟆、灰狼毒(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巴豆七十枚(去皮心膜,出油尽)。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三丸.量虚实米饮送下。
【主治】蛊注,四肢浮肿,肌肤消度,咳逆,腹大如水状。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五六。
【组成】人参、高良姜、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令香熟)各一两,半夏二两(汤洗七遍.去滑,炒令干),干姜(炮)、甘草(炙)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用生姜汁浸蒸饼心和剂为丸,如梧桐了大。每服三十丸,食后、临卧生姜汤送下。
【功用】调脾胃,进饮食。
【主治】妊娠痰盛。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六〇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六〇。
【组成】人参、茯神(去木)各一两,枳壳(去瓤,麸炒)一两,半羚羊角(镑,炒)、芎(艹+穷)各一两,槟榔(锉)三枚,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三十枚,远志(去心)、桂(去粗皮)、木香、白芷各半两,诃黎勒皮一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日午,夜卧煎人参汤送下。
【主治】产后血虚狂语,卧起不安,妄有所见。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三。
【组成】人参一两半,延胡索、桂(去粗皮)、芎劳、木香、当归(切,焙)、白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蒲黄、白芷各一两,熟干地黄(焙)二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一日三次。
【主治】产后气血滞,或腰腹疼痛,烦闷少力。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六四。
【组成】人参、草豆蔻仁(炮)、诃黎勒(炮,去核)、甘草(炙)各一两,白矾(熬令汁尽)半两。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用米饮送下。
【主治】产后泄泻不止。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五。
【组成】人参、槟榔(锉)各一两半,当归(切,焙)一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三分,郁李仁(去双仁皮尖,研如膏)半两
【用法】上为末,入郁李仁膏同研令匀,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温水送下,不拘时候。加至三十丸。
【主治】产后大便不通。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六九。
【组成】人参一分(为末)
【用法】上药用牛李子汁,瓷器内熬成膏,和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杏胶汤化下,不拘时候。
【主治】小儿疮子黑色。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一。
【组成】人参、牛黄、细辛(去苗叶)各半两,蚱蝉(去翅足,炙)七枚,大黄(湿纸裹煨,锉)一两,芍药、当归(切,焙)各半两,蛇蜕(炙)三寸,甘草(炙,锉)三分,栝楼根、防风(去叉)各半两,巴豆(去皮心膜,别研如膏)三十粒,麝香(研)半两。
【用法】上药除巴豆、牛黄、麝香外,捣罗为末,研匀,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初生至百日儿,每服二丸;一岁至五岁儿,每服三五丸,并用薄荷汤化下。若儿惊惕及客忤,温壮发热,腹满,增丸数服之。以快利为度。
【主治】小儿诸般痫,惊惕瘛疭,及中客忤。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七五。
【组成】人参、麦门冬(去心,焙)、半夏(汤浸十遍去滑)、黄耆(锉)、大黄(锉,炒)、苦参(锉)、矾石(烧汁尽,研)、甘草(锉,炙)、远志(去心)、黄芩(去黑心)各三分,消石(研、芎(艹+穷)各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一二岁儿每服三丸,米饮化下;四五岁儿五丸,早、晚各一服。
【主治】小儿伤食失衣,当风湿冷水浴,腹大丁奚,时下痢,寒热如疟,不欲饮食,虽食不充肌肉,又不能消化,赢瘦不耐。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组成】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各一分,白术、木香、山芋、丁香各一钱。
【用法】上为细末,白面糊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七丸,奶食前用生姜汤化下。
【主治】小儿脾胃虚寒,哕逆不入乳食。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七六。
【组成】人参半两,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去白,焙)、白术、半夏(汤洗,去滑)各半分,甘草(炙,锉)、干姜(炮)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卜丸或十五丸,煎藿香汤化下。
【主治】小儿胃寒多哕。
人参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方源】《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组成】人参、白茯苓(去黑皮)、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青橘皮(去白,焙)各一两,高良姜(炒)、半夏(汤浸七遍,焙)、桂(去粗皮)各半两,甘草(炙)三分。
【用法】上为末,生姜汁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姜汤送下,不拘时候。
【主治】脾脏虚冷,脐腹疼痛,胸胁痞闷,不思饮食。
人参丸–《幼幼新书》卷十
【方源】《幼幼新书》卷十引《吉氏家传》。
【组成】人参、芍药、甘草(炙)各一钱,大黄二钱(蒸)。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一丸,米饮送下。
【功用】镇惊。
【主治】心惊。
人参丸–《普济方》卷一五七
【方源】《普济方》卷一五七引《卫生家宝》。
【组成】人参半两,枳壳半两(去瓤,用皂角水浸三日,焙干),半夏半两,南星半两(二味用白矾水浸三日,令干为细末,生姜汁捻成饼子,炙干入药),诃黎勒半两(甩麸炒,去核),木香一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后用生姜汤吞下。
【主治】肺壅嗽有痰,寒热涕腥。
人参丸–《幼幼新书》卷十
《幼幼新书》卷十引《张氏家传》。为原书同卷引《刘氏家传》“白附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幼幼新书》卷二十一
【方源】《幼幼新书》卷二十一引《赵氏家传》。
【组成】人参、木香、白术、蓬莪术、当归(炒)各半两,白芍药一分。
【用法】上为末,汤没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丸,空心麝汤送下;米饮亦得。
【功用】调气。
【主治】冷热不调,饮食不化。
人参丸–《鸡峰》卷十
【方源】《鸡峰》卷十。
【组成】人参、生蒲黄各半两,甘草(生)一分,麦门冬二分。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酸枣大。每服一丸,温水化下;含化亦佳。
【主治】鼻血。
【宜忌】忌热面、炙煿等物。
人参丸–《鸡峰》卷十六
【方源】《鸡峰》卷十六。
【组成】鹿角胶、熟地黄、白芍药、当归、白术、人参、川芎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饮送下。
【功用】养阴生血补虚。
人参丸–《本事》卷二
【方源】《本事》卷二。
【组成】人参(去芦)、山芋、白术、白茯苓(去皮)、石斛(去根,净洗,细锉,酒炒)、黄耆(蜜水涂炙,取头末)、五味子(拣)各一两。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功用】平补五脏虚赢,六腑怯弱,充肌肤,进饮食。
人参丸–方出《续本事》卷一
【方源】方出《续本事》卷一,名见《普济方》卷二二六。
【异名】青春丸(《普济方》卷二二六)。
【组成】人参、白茯苓、川牛膝(去苗,酒浸)一两,地骨皮(真者)、川当归(去芦,酒浸一宿)、熟地黄各等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用温酒或盐汤送下.常服只二十丸,用三五匙干饭压下.服三五日后,每日饱饭后及临卧时,服局中鸡苏丸五十粒,不嚼破,熟水吞下,次又服前药。
【主治】丈夫、妇人房事不节,渐至虚损,行步如踏空,夜梦从高坠下,及梦大水、溺水、诸般水梦。
人参丸–《局方》卷十
【方源】《局方》卷十(吴直阁增诸家名方)。
【异名l参术丸(《普济方》卷三九三。)
【组成】人参(去芦)、丁香、陈皮(去白)、干姜、白术各一分,半夏(汤洗七次)半两。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麻子大.每三岁小儿服十丸,温汤送下,不拘时候,一日二次。
【主治】①《局方》(吴直阁增诸家名方):小儿乳哺,饮冷过度,伤冷脾胃,腹胁胀满,多吐痰涎。②《普济方》:小儿宿食不消,吐痰涎;逆食,干呕食少。
人参丸–《普济方》卷二十一
《普济方》卷二十一。为《肘后方》卷四“五膈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七十九
《普济方》卷七十九。即《圣惠》卷三十三“明目人参丸”。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一〇二
《普济方》卷一〇二。为《圣济总录》卷十四“防已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 《普济方》卷一六〇
《普济方》卷一六〇。为《御药院方》卷五“紫团参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一六三
【方源】《普济方》卷一六三。
【组成】人参二钱半,苦葶苈(炒)五两,南星三钱,半夏三两。
【用法】上为细末,生姜自然汁调面糊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十丸,生姜汤送下。渐加亦可,小儿减数服之。
【主治】喘。
人参丸–《普济方》卷一九一
【方源】《普济方》卷一九一。
【组成】人参、木防己各八分,杏仁八分(去皮尖双仁,熬紫色,捣细),葶苈十分(熬), 川大黄八分(捣)。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服十二丸。
【主治】水肿。
人参丸–《普济方》卷二〇六
《普济方》卷二〇六。为《外台》卷六引《许仁则方》“人参七味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二一二
【方源】《普济方》卷二一二。
【组成】人参、干姜、枳实各四分,龙骨、赤石脂、黄连、苦参各六分,厚朴、黄芩五分。
【用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每服十五丸,空腹以饮送下,一日二次。渐加服者亦得.
【主治】冷热不调,痢脓水。
人参丸–《普济方》卷二三三
《普济方》卷二三三。为《圣济总录》卷八十七“五补人参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三七三
《普济方》卷三七三。为《百一》卷十九“抱龙丸”之异名。见该条。
人参丸–《普济方》卷三九四
【方源】《普济方》卷三九四。
【组成】人参、白茯苓(去黑皮)、陈橘皮(去白,焙)、白术半夏(汤洗去滑)各半分,甘草(炙,锉)、干姜(炮)各一分。
【用法】上为末,面糊为丸,如黄米大。每服十丸或十五丸,煎藿香汤送下.
【主治】小儿胃寒多哕。
人参丸–《玉机微义》卷五十
【方源】《玉机微义》卷五十。
【异名】参半丹(《普济方》卷三八七)。
【组成】人参、半夏、白术、川姜、南星(炮)等分。
【用法】上为末,姜糊为丸,如小豆大。每服三十丸,生姜汤送下。
【功用】《普济方》:消痰饮,止嗽。
【主治】小儿咳嗽有痰,气急恶心。
人参丸–《奇效良方》卷三十
【方源】《奇效良方》卷三十。
【组成】人参、桔梗、甘草(炙)各一两,阿胶(蛤粉炒如珠)、北五味子各半两,肉桂(去皮)、杏仁(泡去皮,炒)、乌梅肉各二钱半。
【用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两作十五丸,每服一丸,用新绵裹定,于汤内湿过,噙化咽津。
【主治】远年近日咳嗽,诸药不效者。
人参丸 –《景岳全书》卷五十三
《景岳全书》卷五十三。为方出《丹溪心法》卷三,名见《丹溪治法心要》卷四“宁心益志丸”之异名。见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