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岭南陈氏针法治失眠案[图]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岭南陈氏针法治失眠案[图]

    中医对失眠的认识

    失眠属于中医学“不寐”的范畴。关于它的病因,历代医家论述,各有所长。具有代表性的是明代张介宾在《景岳全书卷十八不寐》中所云:“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不足耳……”张氏之论较为确切实用,“心受外邪侵袭,失去对其他脏腑的指挥能力,继而出现不寐。营气不足(大病、久病、温热病、恶性病心营暗耗)减弱了与其他脏腑交通互助功能,主导功能继而无权,以致不寐。《内经》有“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多卧”等别名。

    目前对失眠的治疗方面,临床上还是主要的选择西医药物治疗,特别是在基层医疗单位,由于顾及西药的副作用,同时许多医生常对失眠不作处理,这样做会造成不利的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认知功能明显受损,且和抑郁症、创伤后应激障碍以及其他许多疾病的发生有关,但服用西医常用的安眠催眠药物,可导致明显的临床副作用。

    中医具有确切疗效,副作用小,特别是针刺治疗,如“岭南陈氏针法”,在继承传统针刺的基础上,在手法上实现无痛、准确、快速进针、防止污染等效果,从而让患者大大提高依从性;在补泻上创造出分级补泻法,让不同体质失眠患者实现补泻的量化操作;同时针刺时采用导气手法,飞经走气,气至病所,从而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因此只要充分掌握岭南陈氏针法的针刺要领和相关的辨证理论体系,其疗效比其他疗法具有较明显优势,因此是一项值得基层医院推广的中医特色诊疗技术。

    案例1

    罗某,女,20岁, 因“入睡困难2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近因受惊后出现心悸,遇事善惊,气短倦怠,睡不宁加重,梦多,易于惊醒,小便清长,舌淡,苔薄白,脉细。

    诊断:不寐(心胆气虚型)。

    治则: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主穴:神门(左)、安眠(左)、内关(右)、三阴交(左)、足临泣(右)。

    治法:内关(右)、足临泣(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临泣(右)照磁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中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

    耳穴贴压:心、胆、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每天治疗1次。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多梦较前减少,易惊减轻,每晚可睡5~6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左)、足临泣(左)。针刺足临泣(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足临泣左照红外线灯。

    3~6诊(分别是3~6日):患者面露喜色,诉眠佳,每晚可睡6~7小时,舌淡红,苔薄白,脉缓。辨证交替选神门、内关、安眠、足临泣、心俞、胆俞、肝俞。

    7~10诊(分别是7~10日):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神疲、心悸、善惊改善,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再经1疗程针治后,诸症平。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受惊致心、胆经气失调,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导致失眠加重。治疗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说:“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内关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安眠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足临泣为胆经俞穴,具有镇惊之功效,辨证交替选配有关背俞,诸穴合用,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2

    梁某,男,27岁, 因“入睡困难4年,加重1周”就诊。诉于1周前因工作劳累,出现入睡困难、多梦易醒、每晚可睡3~4小时、醒后自觉头部胀痛、神疲肢倦、纳呆、舌质淡、舌苔薄腻、脉稍数。

    诊断:不寐(心脾两虚型)。

    治则: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主穴:神门(左)、三阴交(右)、安眠、足三里(左)、内关(右)。

    治法:三阴交右、足三里左、内关右用补法,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用平补平泻法。留针20分钟,足三里左照神灯,在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催气,以加强经络气血调和。左右交替取穴,连续针刺3次,日1次。耳穴贴压:心、脾、神门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10~15分钟,睡前宜久按压。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明显好转,每晚可睡6~7小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取穴:百会、安眠右、神门右、内关右、照海左(用补法)、阴陵泉右。针刺照海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照海左照神灯。

    第3日三诊:患者神情舒缓,面露喜色,眠佳,每晚可睡7~8小时,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缓。取穴:安眠左、足三里左(用补法)、三阴交右。针刺足三里左时,进针得气后,运针以慢按轻提为主,配合小角度捻针。余穴刺法,平补平泻,留针20分钟。

    第4日四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可宁睡,舌脉平。为巩固疗效,仍旨原意,隔日1次,续治疗3次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患者本次发病是因劳倦太过伤脾,脾气虚弱,运化失调,气血生化乏源,不能上奉于心,心神失养而致不寐。脾虚运化功能减弱则出现纳呆。治疗以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为原则。神门为心经原穴,针刺之可益气镇惊,安神定志;三阴交为足三阴经交会穴,可调理脾肾气机,使三阴之经得以平衡而协调阴阳,如《针灸甲乙经》云:“惊不得眠……三阴交主之。”安眠穴为经外奇穴,具有宁心安神之效。辨证交替选用上穴,可收安神益智之效。治疗期间嘱患者注意调理神志,合理生活作息,增加户外运动,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3

    李某,女,45岁, 因“反复出现入睡困难2年,加重3月”就诊。病始于工作劳倦后渐现入睡困难、睡后易醒、多梦等,伴神疲、心悸、夜尿频、腰酸耳鸣、劳累或思虑过度时加重,每晚仅睡2~3小时,舌边尖红,少苔,脉细数。

    诊断:不寐(心肾不交)。

    治则: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主穴:三阴交(左)、内关(右)、安眠(左)、太溪(左)、照海(右)。

    治法:三阴交、内关、安眠用平补平泻法;太溪、照海用补法,每日1次,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1疗程。耳穴取:心、肝、肾、神门,左右交替取穴,以王不留行籽贴压。嘱患者自行按压穴位,每日5~6次,每次3~5分钟。

    第2日二诊:患者入睡困难、多梦、口干等症状好转;纳可、大便干、尿频减,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按前治则选三阴交(右)、安眠(右),加心俞、肾俞,以加强降心火、滋肾阴的作用。

    3~6日三到六诊:患者神情舒缓,眠可,尚多梦,每晚可睡7~8小时,五心烦热、口干等阴虚症状续改善,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细。论治合度,按首诊辨证选穴。

    7~10日七到十诊:患者神清气爽,喜诉夜寐良好,五心烦热、口干等症状明显改善。

    休息一周后继续按原治则交替选穴,隔日1次,从第2疗程后,诸症平,病愈矣。

    按语:病始于过度劳倦,加之更年期将至,肾阴耗伤,阴衰于下,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肾失交而不寐。治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为主。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于阴维脉,可泻心火,宁心安神;安眠为经外奇穴,为治疗失眠的经验穴;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可调理肝、脾、肾;太溪、照海,太溪为肾之原穴,照海为八脉交会穴,通阴跷脉,起滋阴降火的作用,心肾得通,阴阳调和,故病可愈。在施治期间,嘱患者注意劳逸结合,作适当户外活动,饮食宜清淡,勿食辛辣。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临床 针灸临床 关注:0 内容:296

    “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痛经亦称经行腹痛,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疼痛引腰骶,甚至剧痛至昏厥者。临床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痛经是指女性从月经初潮开始就发生腹痛,每次月经期都会发作。原发性痛经的原因为子宫口狭小、子宫发育不良或经血中带有大片的子宫内膜,后一种情况叫作膜样痛经;有时经血中含有血块,也能引起小肚子痛。继发性痛经则是指女性行经数年或十几年才出现的经期腹痛,多是由疾病造成,如子宫内膜异位、盆腔炎、盆腔充血等。目前治疗以西药止痛药物或通经活血止痛的中成药为主,应用岭南陈氏针法治疗原发性痛经,以疏肝健脾、补肾活血、调经止痛等为原则,针灸并用,施用分级补泻手法和导气法,使气至病所,以达到良好的疏通经络、调经止痛的效果。

    病因病机 本病的发生多与情志不畅、经产不洁、起居不慎、房劳多产等相关,此外患者体质强弱及月经周期特殊的生理变化相关也和本病相关。经期前后,血海充盈而致溢泻,胞宫内气血变化迅速,此时致病因素乘虚而入,痛经便发生了。从中医角度来看,痛经发生的原因,不外乎虚和实二种,虚乃胞宫血虚,冲任失充,胞宫失却濡养,导致的“不荣则痛”,这种疼痛常发生在月经结束之后;另一种是冲任瘀血,气血运行受阻,导致的“不通则痛”,这种疼痛常发生在行经之时。

    治疗方法 “岭南陈氏针法”的疗效可谓独树一帜,该针法历经了陈宝珊、陈锦昌、陈全新、陈秀华等五代人、两代弟子逾百年的发展、传承和创新,到目前为止,岭南陈氏针法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针法体系,其中包含飞针法、分级补泻法和导气法。在2015年,岭南陈氏针法列入广东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录。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岭南陈氏针法选用任脉、足三阴经和足少阳经等腧穴为主,主要处方: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照海、太冲、阳陵泉等,施用分级补泻手法,补关元、中极、三阴交、照海,泻太冲、阳陵泉,余穴施平补平泻手法,配合导气法,使气至病所,以达到良好的疏通经络、温经止痛的效果。

    典型病例 李某,25岁,女性。2018年12月5日来诊。诉反复痛经20年。患者从13岁月经来潮时出现痛经,伴小腹下坠感,经血颜色偏暗,经行血块,平素月经规律,30天一个周期。伴见经量多、色暗红、血块++、血块排出不畅等。现来诊:月经来潮第一天、小腹坠胀痛、经行不畅、血块难下、时有偏头痛、疲倦肢冷、面部痤疮、色红、油脂分泌旺盛、夜眠欠佳、梦多、舌淡红、苔薄白腻等。双关脉弦滞,双寸不足,双尺脉沉涩。体查:双下肢内外侧均有细小瘀络。

    诊断:①痛经。②粉刺。均为肝胆不和、上热下寒、湿瘀阻络等导致。

    患者脉象为集中在关部,此为肝胆瘀滞,足少阳胆经从头走足,患者面部痤疮,且油脂分泌旺盛,此为胆经气血过盛,胆经气血旺盛,则出现偏头痛;胆热上内扰心神,则出现睡眠梦多;小腹隐痛、经行腹痛、血块较多、疲倦肢冷,此为湿瘀阻络、寒凝经脉。

    针刺处方:关元、中极、子宫、三阴交,施用平补手法;太冲、阳陵泉施用平泻手法。

    艾灸处方:三阴交,悬灸20分钟,以局部皮肤潮红、温热感为度。

    经过1次针灸治疗后,患者痛经及偏头痛诸症均有改善,睡眠较前明显好转。接受3次针灸治疗以后,患者面部痤疮明显改善;下一个月经周期来潮时痛经无发作。嘱患者注意保暖,尤其是小腹部、腰骶部和下肢保暖,保持心情舒畅。

    药膳茶饮 根据不同体质和病型,推荐不同的中医药膳茶饮处方。

    气血虚弱型:当归红糖饮:当归100g,红糖20g。先将当归浓煎取汁,加红糖20g调服,为1剂。每次月经来潮前3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连服7剂为一疗程。

    功效:养血调经止痛。

    气滞血瘀型:砂仁猪肚汤:砂仁10g,田七9g,猪肚100g。将猪肚用沸水洗净,刮去内膜,去除气味,与砂仁、田七一起放入锅中,加水适量,烧沸后文火煮约2小时。调味后饮汤吃肉。

    功效:行气醒胃,祛瘀止痛。

    湿热蕴结型:茵陈山楂煎:绵茵陈20g,山楂10g,银花10g,红糖10g。洗净上药,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入10g红糖,分次饮用。

    功效:清利湿热,活血散瘀。

    寒凝血瘀型:当归羊肉煲(冬季食用适宜):当归5g,肉桂1.5g,陈皮3g,羊肉250g。将羊肉洗净,切块,与陈皮、当归同放入煲内焖煮至烂,放入肉桂10分钟,调味食用。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养血,调经止痛。

    肝肾不足型:黑豆米酒鸡蛋汤:黑豆60g,鸡蛋2枚,米酒120ml。先浸泡黑豆2小时,将黑豆、鸡蛋同煮,蛋熟后去壳再煮,煮至豆熟加入米酒120ml,吃蛋喝汤。

    功效:滋补肝肾,调经止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