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中药方剂H 中药方剂H 关注:0 内容:2554

    和中散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和中散–《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六两,白术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上为末。

    【功能主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每服一钱,水八分盏,生姜二片,煎六分,去滓,稍热服,乳食前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和中散–《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处方】附子(炮7度,水淬,去皮脐,为末)1两,黄连(去须,为末)1两,乳香(研)1分。

    【功能主治】冷热痢,腹痛里急。

    【用法用量】上3味,如患冷热痢,取黄连半钱,附子半钱、乳香1字,以陈米饮调下,未止再服,以青橘皮汤调下;如患赤痢,附子末半钱、黄连末1钱、乳香1字;如患白痢,黄连末半钱、附子末1钱、乳香1字,米饮调下,未止以黑豆7粒煎汤止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和中散–《卫生总微》卷十

    【处方】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生姜制)、甘草(炙)各等分(一方有藿香叶减半)。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痰逆胃虚泄泻。

    【用法用量】每服1钱,以水1小盏,生姜3片,大枣1个,同煎至6分,温服。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和中散–《阎氏小儿方论》

    【处方】人参(切,去须,焙)、白茯苓、白术、甘草(锉,炒)、干葛(锉)、黄耆(切,焙)、白扁豆(炒)、藿香叶各等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定烦渴。主治小儿腹痛吐泻,烦渴厌食。

    【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1盏,干枣2个(去核),生姜5片,煎8分,食前温服。

    【摘录】《阎氏小儿方论》

    和中散–《局方》卷十

    【别名】和中汤

    【处方】厚朴(去皮,姜炙)6两,白术3两,干姜(炮)2两,甘草(炙)2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脾胃不和,呕逆恶心,冷热不调,减食泄泻,腹痛肠鸣,少力嗜卧。

    【用法用量】和中汤(《医统》卷八十九)。

    【摘录】《局方》卷十

    和中散–《活幼心书》卷下

    【处方】人参(去芦)1两,白扁豆(炒,去壳)1两,白茯苓(去皮)1两,川芎1两,缩砂仁1两,香附子1两,半夏(汤浸,煮透,锉,焙干)1两,甘草1两,肉豆蔻7钱,诃子(去核)7钱。

    【功能主治】和胃气,进饮食,悦颜色,理风痰。主小儿久病才愈,面黄清瘦,神昏气弱,脾胃未实,食物过伤,停饮生痰,留滞中脘,耗虚真气,或成吐泻。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2钱,水1盏,加生姜2片,大枣1个,煎7分,空心温服,或不拘时候。

    【摘录】《活幼心书》卷下

    和中散–《卫生总微》卷十

    【处方】藿香(去土)1两,白豆蔻1两,人参(去芦)1两,木香半两,丁香半两,干姜(炮)半两,厚朴(去皮,生姜制)半两,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小儿三焦不调,停寒膈上,吐泻不定。

    【用法用量】每服1钱,水1小盏,入生姜3片,煎至6分,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卫生总微》卷十

    和中散–《直指小儿》卷一

    【别名】和中汤

    【处方】茯苓1分,石莲肉1分,藿香半分,人参半分,天麻半分,白扁豆(制)半分,木香半分,白术半分,甘草(炒)半分。

    【制法】上锉散。

    【功能主治】和胃气,止吐泻。

    【用法用量】和中汤(《袖珍小儿》卷二)。《袖珍小儿》本方用法:上锉散。每服二钱,加生姜、大枣煎服。

    【摘录】《直指小儿》卷一

    和中散–《普济方》卷三九五

    【处方】干姜1两,厚朴(去皮,炙制)1两,甘草(炙)1两。

    【制法】上为细末。

    【功能主治】阴阳不和,清浊相干,霍乱吐利,壮热烦渴,胸膈痞闷,腹胀满,面色青白,手足厥冷,困顿多睡,全不思食。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