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册
  • 针灸文化 针灸文化 关注:0 内容:107

    古代针灸治疗图概述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古代针灸治疗文献曾有一种很科学的表现方式,即每一首针灸处方均附有该处方的取穴图,图上一一标示组成该处方的所有腧穴。由于古代不同的针灸流派有不同的理论与经验,因此出现以下三种情况:第一,同一个穴名可能是不同的穴;第二,不同穴名可能是同一个穴;第三,有不少古穴名,今人已完全不知其部位与主治病症。而处方取穴图,特别是宋以前的古图成为鉴别上述三种情况极为重要的依据,因而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是考察古代腧穴定位与主治源流的重要素材——应与腧穴文献及相关明堂图对比研究。同时由于这些人物图都反映了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人物形象、风俗、服饰等,可以为绘画史、服饰史、民俗学等研究提供极其宝贵的素材,其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针灸学术的范畴。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针灸文化 针灸文化 关注:0 内容:107

    古代针灸教育概述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家传师授一直是古代针灸教育的主要形式,与由政府出面组织的官方针灸教育相对而言,我们称之为“民间教育”。古代许多针灸名家都是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唐代以前,针灸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通过家传师授的单一途径进行的。至唐代开始出现了官方针灸专科教育。官方针灸教育历经宋、金、元、明,在办学规模、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至清朝,政府虽然不如前朝历代那样重视针灸,但在公元1822年以前,仍在太医院中设立针灸科。公元1822年以后,清政府下令“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使得针灸教育完全流入民间。

    在古代,官方针灸教育虽从无到有,历经各代都有所发展,但其主要还是服务于统治阶级,可以说,官方针灸教育只是民间教育的一种补充形式。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