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弹罐法_拔罐基础_一起好创
  • 注册
  •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弹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弹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用手指弹击罐体,或提罐上下快速震颤的一种拔罐方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帖子间隔 侧栏位置:
    隐藏
    变装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摇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摇罐时应注意用力要柔和,速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摇罐的作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提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提罐法是为了增强治疗效果,加强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将罐上提拉动皮肤,再恢复原状,这样反复、轻柔、均匀地来回提拉多次,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此法常用于拔腹部的穴位。提罐法应注意用力要适中,力量过大容易把罐拔掉,过小则达不到刺激量。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动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动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反复进行上提、下压或前后左右摇摆罐体(罐具不脱离皮肤)的一种拔罐方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旋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旋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以后,手持罐具底部,使之向同一方向旋转的一种拔罐方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响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响罐法是指在罐具吸定后,稍加推拉或旋转随即用力将罐具拔下,发出“啪”的响声的一种拔罐方法。如此反复吸拔,重复操作多次,以皮肤潮红或呈紫红色为度。此法与闪罐法功效相同,通常用小口径罐具在局部面积较小的部位施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药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药理作用,从而提高拔罐的治疗效果,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特大号的陶瓷锅或一种特制的电煮药锅,先将中药用纱布包好,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煎煮,煎出药性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便吸去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多用于风寒湿痹证。药罐法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哮喘、风湿痛、溃疡病、慢性胃炎、消化不良、牛皮癣等。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水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水罐法,是先在罐内装入1/3~1/2的温水,将纸或酒精棉球放在近瓶口处点燃,在火焰旺盛时投入罐内,并迅速将罐扣在应拔部位。在应用贮水罐时,若应拔部位不在侧面,操作者手法又不十分熟练时,应先设法使患者的应拔部位调整为侧位再拔罐(以免拔罐时水液漏出),待吸拔后再恢复到舒适体位(应防止在活动中因肌肉过度牵拉而脱罐)。但必须使罐底朝上,这样温水才能充分浸渍于受术的皮肤表面,发挥其温暖的刺激作用。之所以用温水,主要是在拔罐刺激的同时,以其温暖水汽来增强对局部的刺激,若温水过少,温暖刺激的时间就短,效应就差。小抽气罐的体积小,很适宜于头面部、手部等狭窄部位施术,但吸力较弱,若配以温水,刺激量就会大大增强,局部的治疗效应就更明显,可以缩短治疗时间。温水罐较适宜于局部寒冷不温、虚寒和寒实类病证,通过水的温度能进一步促进经气的畅行。另外,对于老年人和皮肤干皱者,用温水罐可润柔皮肤,不致发生局部疼痛或减轻疼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按摩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按摩罐法是指将按摩和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拔罐方法。两者可先后分开进行,也可同时进行。特别在拔罐前,根据病情先循经点穴和按摩,对于疼痛剧烈的病证及软组织劳损或损伤引起疼痛的患者,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刮痧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痧罐法是利用一定的工具,如牛角板、木梳背、瓷调羹等,在人体某一部位的皮肤上进行刮痧,使皮肤发红充血,呈现一块和一片紫红色的斑点,然后再拔罐,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一种疗法。

    此法可作为病变范围较窄的部位以及走罐法或多罐法受到限制时的补充方法。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刺络拔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刺络拔罐法是指刺络放血与拔罐配合应用的一种拔罐方法。是指用三棱针,皮肤针(梅花针、七星针等)刺激病变局部或小血管,使其潮红、渗血或出血,然后加以拔罐的一种方法。此法在临床治疗中较常用,而且适用证广,见效快,疗效好,具有开窍泄热、活血祛瘀、清热止痛、疏经通络等功能。凡属实证、热证者,如中风、昏迷、中暑、高热、头痛、咽喉痛、目赤肿痛、麦粒肿、急性腰扭伤、痈肿、丹毒等,皆可用此法治疗。此外,对重症、顽症及病情复杂的病人也非常适用,如对各种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痛等疗效尤佳。

    方法:先在局部刺络出血,然后再进行拔罐,留罐5~10分钟左右取下,再用干棉球擦净皮肤即可。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针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针罐法是指先在一定部位施行针刺,待达到一定刺激量后,将针留原处,再以针刺为中心,拔上火罐,以增加治疗效果的一种方法。操作时要特别注意针柄不宜过长,以防吸拔时触及罐底,使针头深入体内出现危险。此法不得在胸、背部使用。

    此法也可先在待拔穴位上针刺得气后立即出针,在针孔处拔罐,可吸出少量血液或组织液。此法可加大刺激量,提高针刺疗效,适用于顽固性痹痛证。也可局部消毒后,用梅花针叩击体表,使皮肤潮红或微出血后再拔罐,并留罐5~10分钟,适用于麻木、瘫痪等病证。

    针罐结合,增强了对经络穴位的刺激量,常用于比较顽固的病证,如中医所指的“痹证”。如顽固性风湿痛、陈旧性筋骨损伤、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等。

    用针罐法应该注意手法的掌握,防止滞针、断针。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转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由于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或局部病证的治疗。注意罐口应平滑,避免转动时划伤皮肤。转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应用,在皮肤上涂适量的润滑油,可减轻疼痛。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走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走罐法又称行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或者需要在一条或一段经脉上拔罐。走罐法宜选用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平滑,以防划伤皮肤。具体操作方法是,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的润滑液,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无法接受;推罐时应轻轻推动罐的颈部后边,用力要均匀,以防火罐脱落。

    走罐法对不同部位应采用不同的行罐方法。腰背部沿垂直方向上下推拉;胸胁部沿肋骨走向左右平行推拉;肩、腹部采用罐具自转或在应拔部位旋转移动的方法;四肢部沿长轴方向来回推拉等。

    走罐操作方法有以下3种。

    (1)轻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3~4毫米,以每秒钟推行6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潮红为度。此法适用于外感风邪、皮痹麻木、末梢神经炎等症,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

    (2)重吸快推法罐内皮肤吸起6~8毫米,以每秒钟推行30厘米的速度走罐,以皮肤呈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

    (3)重吸缓推法罐内皮肤吸起8毫米以上,以每秒钟2~3厘米的速度缓推,至皮肤紫红为度。此法适用于经脉气血阻滞、筋脉失养等病证,如寒湿久痢、坐骨神经痛、肌肉萎缩及痛风等。此法的刺激量在走罐法中最大,可自皮部吸拔出沉滞于脏腑、经脉的寒、湿、邪、毒。每日1次,每次3~5分钟,10次为1疗程。实证逆经走罐;虚证顺经走罐。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留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留罐法又称坐罐法,是指罐吸拔在应拔部位后留置一段时间的拔罐方法。此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罐法。留罐法主要用于以寒邪为主的疾患、脏腑病、久病,部位局限、固定,较深者,多选用留罐法。如经络受邪(外邪)、气血瘀滞、外感表证、皮痹、麻木、消化不良、神经衰弱、高血压等病证,用之均有良效。

    治疗实证用泻法,即用单罐口径大、吸拔力大的泻法,或用多罐密排、吸拔力大的,吸气时拔罐,呼气时起罐的泻法。

    治疗虚证用补法,即用单罐口径小、吸拔力小的补法,或用多罐疏排、吸拔力小的,呼气时拔罐,吸气时起罐的补法。

    留罐法可与走罐法配合使用,即先走罐,后留罐。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熨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熨罐法也叫滚罐法,是在闪罐法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当反复闪罐使罐体变热时,立即将罐体翻转,用温热的罐底按摩穴位或皮肤。使用熨罐法要掌握好罐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皮肤,过低则达不到熨罐的效果。熨罐法可以与闪罐法配合使用,当闪罐法罐底发热时则可翻转罐体施用熨罐法,当熨罐法罐体变凉时即可翻转罐体采用闪罐法治疗。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闪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拔罐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于施术部位,如此反复拔起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的紧、松,反复的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细胞的通透性,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及营养供应,适用于治疗肌萎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采用闪火法注意操作时罐口应始终向下,棉球应送人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过热,可更换另一个罐继续操作。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法及其特点–火罐法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利用燃烧的热力排去罐内的空气,使之形成负压而吸附于皮肤上的罐法,称为火罐法。火罐法是临床最常用的一种。它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罐同时使用。单独使用时称为单罐法,多罐同时使用时称为多罐法。采取单罐法还是多罐法一般由病变的范围来决定。

    若病变范围比较小,或压痛点只有一点,即可用单罐法。如胃痛可在中脘穴拔罐;偏头痛可在太阳穴拔罐;牙痛在颊车穴拔罐;软组织扭挫伤在阿是穴拔罐;痈切开或自溃后在患部拔罐排脓等。

    若病变范围比较大,或疼痛敏感点较多,可采取多罐法治疗,根据病变部位的解剖形态,吸拔数个乃至十数个火罐。如某一肌束劳损疼痛,可按照肌束的位置或形状吸拔多个火罐;如某脏腑或器官瘀血疼痛时,可按该脏器的解剖学位置对应的体表纵横并列吸拔多个火罐。

    火罐法排气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施术部位和体位灵活运用。火罐排气法一般采用闪火法、投火法和贴棉法3种,其中闪火法适用于各种体位,投火法和贴棉法适用于侧位和横拔位。

    (1)闪火法:用镊子夹酒精球点燃后,伸入罐内旋转一圈立即退出,再迅速将罐具扣在需拔穴位上。操作时要注意蘸酒精不要太多,避免火焰随酒精流溢烫伤皮肤;火焰也不宜在罐内停留时间太长,以免罐具过热而烫伤皮肤。

    (2)投火法:是指将点燃的小纸条或酒精棉球投入罐内,不等纸条烧完,迅速将罐罩在应拔的部位上,纸条未燃的一段向下,可减少烫伤皮肤。此法适用于侧向横拔,不可移位,否则会因燃烧物下落而灼伤皮肤。

    (3)贴棉法:用1厘米见方左右的棉花一块,不用太厚,略浸酒精,贴在罐内壁上中段或底部,点燃后罩于选定的部位上,即可吸住。此法也多用于侧向横拔,同样不可蘸太多酒精,以免灼伤皮肤。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拔罐基础 拔罐基础 关注:0 内容:103

    常用罐具及其特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拔罐疗法所使用的罐具种类很多,按临床使用,一般分为传统罐具和新型罐具两大类。

    传统罐具都是根据所用材料而命名,包括兽角罐、竹罐、陶瓷罐、玻璃罐、橡胶罐、塑料罐、抽气罐、金属罐8种,分别由兽角(如牛角、羊角)、青竹、陶土、玻璃、橡胶、塑料、金属(如铁、铝、铜等)制成。目前,在民间和基层医疗单位仍普遍使用竹罐、陶瓷罐、玻璃罐3种,兽角罐在边远山区还有少数人使用;金属罐因导热快,太笨重,目前已被淘汰。

    新型罐具又分为电热罐、磁疗罐、红外线罐、紫外线罐、激光罐、离子渗入罐等多种,但这些罐具因造价高,使用复杂,目前仅限于少数医疗部门使用,未能全面普及和推广。

    (1)兽角罐:是指用牛、羊等兽角制成,顶端磨成一孔。用于吸吮排气。目前,我国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仍有用兽角拔罐的习惯。

    (2)竹罐:随排气方法不同,选材、制作也有区别。竹制火罐因用火力排气,须选取坚实成熟的老竹子来制作。老熟的竹材料质地坚实,经得起火烤而不变形、不漏气。竹制水罐,因要用水或药液煮罐,蒸气排气,要选择尚未成熟但也不青嫩的质地坚实的竹子制作。竹罐的优点是取材方便,制作简单,轻便耐用,便于携带,经济实惠,不易打破。缺点是容易于裂漏气,不透明,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3)陶瓷罐:用陶土烧制而成,口底平正,里外光滑,厚薄适宜,此罐适用于火力排气法。

    (4)玻璃罐:用耐热玻璃制成,腔大口小,罐口边缘略突向外。按罐口直径及腔大小,可分为大、中、小3种型号,多用于火力排气法,特别适用于走罐法及针刺后拔罐法。其优点是造型美观、清晰透明,便于拔罐时在罐外观察皮肤的变化,从而掌握拔罐时间,是目前临床应用最广泛的罐具;缺点是导热快,易烫伤,容易破损。

    (5)橡胶罐:用具有良好伸缩性能的橡胶制成。口径小至可用于耳穴,大到可以覆盖整个人体。其形状因临床需要各异。用于抽气排气法。优点是消毒便利,不破损,适用于耳、鼻、眼、头皮、腕踝部和稍凹凸不平等特殊部位拔罐;缺点是价格高,也无法观察罐内皮肤的变化。

    (6)塑料罐:用耐热塑料压制而成。其规格型号与玻璃罐相似。优点是不易破损,轻便携带;缺点是不能观察罐内变化,并易老化变形。

    (7)抽气罐:用有机玻璃或透明的工程塑料制成,采用罐顶活塞来控制抽排气。抽气罐的优点是不用点火,不会烫伤,安全可靠,抽气量和吸拔力可控制;自动放气起罐不疼痛;罐体透明,便于观察吸拔部位皮肤的充血情况,便于掌握拔罐时间。抽气罐是对传统罐具改进的一大突破,是目前临床医生广泛使用的罐具,给拔罐疗法向家庭和个人自我保健的普及和推广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8)金属罐:用铜或铁、铝、不锈钢等金属材料制成。规格与型号要求一般与陶瓷罐、玻璃罐相似。用于火力排气法。其优点消毒便利,不会破损;缺点是制造价格高,传热快,容易烫伤皮肤,无法观察拔罐部位皮肤的变化。

    另外,在没有专用罐具或在突发的紧急情况下,可用随手可得的代用罐进行拔罐治疗,如茶杯、酒杯、空药瓶、罐头瓶、碗等,只要口部平整光滑,能耐热,能产生一定吸拔力的器具皆可用来拔罐。

    至于在传统罐具基础上,配合现代医疗技术研制成的新型罐具,因应用多限于医疗部门,在此从略,有兴趣的读者可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器具手法 器具手法 关注:0 内容:14

    常用刮痧方法及其特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痧方法的分类:刮拭方法主要分为刮痧法、撮痧法、挑痧法和放痧法。

    1.刮痧法

    为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刮痧部位通常在背部或颈部两侧,根据病情需要,有时也可在颈前喉头两侧,胸部、脊柱两侧,臂弯两侧或膝弯内侧等处。也可按照病情需要,选择适合的部位。病人取舒适体位,充分暴露其被刮部位,并用温水洗净局部,通常采用光滑的硬币、铜勺柄、瓷碗、药匙、有机玻璃纽扣或特制的刮板,蘸取刮痧介质(如刮痧油、冷开水、香油或中药提取浓缩液等,既可减少刮痧时的阻力,又可避免皮肤擦伤并增强疗效),在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动、摩擦。按手法又分为直接刮法和间接刮法。

    (1)直接刮法 指用热毛巾擦洗被刮部位的皮肤,然后均匀涂上刮痧介质,用刮痧工具直接接触皮肤,在体表的特定部位反复进行刮拭,直到皮下出现痧痕为止。

    (2)间接刮法 在刮拭部位上放一层薄布类物品,然后再用刮痧工具在布上问接刮拭。此法有保护皮肤的作用,主要用于儿童、高热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开始出现抽搐者、年老体弱和某些皮肤病患者。

    2.撮痧法

    根据手法又可分为夹痧法、扯痧法、挤痧法、拍痧法及点揉法。

    (1)夹痧法 又称揪痧法,在民间称之为“揪疙瘩”。是指在患者的待刮拭部位涂上刮痧介质,然后施术者五指屈曲,将中指和食指等弯曲如钩状,蘸刮痧介质后夹揪皮肤,把皮肤和肌肉夹起然后用力向外滑动再松开,一夹一放,反复进行,并连续发出“巴巴”的声响。在同一部位可连续操作6~7遍,被夹起的部位就会出现痧痕,造成局部瘀血,使皮肤出现血痕的除痧方法。施行本法时不需要任何器具,只需用手指即可。

    揪痧疗法灵活,可根据病情选择施治部位,头痛、发热、身体乏力,自己可以给自己揪,是一种非常实用的自我疗法。

    具体方法如下:患者伏案而坐或取俯卧位,充分暴露施治皮肤,揪痧者将中指和食指弯曲成钩状,蘸冷水后,用食、中两指的第二指节侧面相钳去夹揪皮肤,常发出响声,“揪疙瘩”之名由此而来。

    夹揪时要随夹随压随拧,然后急速松手。由于外力的夹、压、挤,可将皮下毛细血管夹破,使血液渗出组织问,造成局部瘀血;一般在局部夹揪6~10次左右,以皮肤出现血痕为度。

    如果病情较重,夹揪的力量要大,直至皮肤形成红斑。揪痧时,由于夹痧的作用,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反应,使施治处皮肤潮红,且稍有痛感,但痧被揪出、局部出现瘀血后,患者周身舒展。本法适用于皮肤张力不大的头面部及腹、颈、肩、背部等处。

    (2)扯痧法 在患者的一定部位或穴位上,以大拇指与食指用力提扯患者的皮肤,使扯痧部位表皮出现紫红色或暗红色的痧点,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称为扯痧疗法。扯痧疗法在我国民间流传久远,每当感受暑湿引起痧症或不适,常用手指将患者的皮肤反复捏扯,直至局部出现瘀血为止。

    扯痧时患者坐位或卧位,充分暴露局部皮肤。施术者用拇指腹和食指第二指节蘸冷水后,扯起一部分皮肤及皮下组织,并向一侧牵拉拧扯,然后急速放开还原。也可用拇、食、中三指的指腹夹扯皮肤,依上述手法连续地向一定的方向拧扯,重复往返数次,以所扯皮肤处发红为止,如病症较重时,扯拉的力量可加大,直至皮肤出现红斑。扯痧对皮肤有较强的牵拉力,故常可引起局部和全身机体反应,扯拉病人局部可有疼痛感,扯后周身有松快舒适感。

    此法主要应用于头部、颈项、背部及面额的太阳穴和印堂穴。方法简便,容易掌握,

    |


    1
    2
    >
    >>
    >>|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

    器具手法 器具手法 关注:0 内容:14

    常用刮痧工具及其特点

  • 查看作者
  • 打赏作者
  • 渡劫
    官方

    刮痧工具包括刮痧板和润滑剂。工具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刮痧治病保健的效果。古代用汤勺、铜钱、嫩竹板等作为刮痧工具,用麻油、水、酒作为润滑剂。这些工具取材方便,但目前已较少应用。现多选用经过加工的有药物治疗作用、没有副作用的工具,可以明显提高刮痧的疗效。

    1.刮痧板

    刮痧板是刮痧的主要工具。目前各种形状的刮痧板、多功能刮痧梳很多,有水牛角制品,也有玉制品。水牛角质地坚韧,光滑耐用,加工简便。水牛角性味辛、咸、寒。辛可发散行气、活血润养;咸能软坚润下;寒能清热解毒,因此具有发散行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作用,药性与犀牛角相似,常为犀牛角的代用品。玉,性味甘平,入肺经,润心肺,清肺热。《本草纲目》认为:玉具有清音哑、止烦渴、定虚喘、安神明、滋养五脏六腑的作用。古人常将玉质品佩戴在手腕、颈部及胸部。水牛角及玉质刮痧板均有助于行气活血、疏通经络的作用。

    水牛角和玉制品的刮痧板,刮拭完毕可用肥皂水洗净擦干或以酒精擦拭消毒。为避免交叉感染,最好固定专人专板使用。水牛角刮板如长时间置于潮湿之地,或浸泡在水里,或长时问暴露在干燥的空气中,会发生裂纹,影响使用寿命。因此刮毕洗净后应立即擦干,最好放在塑料袋或皮套内保存。玉质板在保存时要避免磕碰。

    刮痧板一般加工为长方形,边缘光滑,四角钝圆。刮板的两长边,一边稍厚,一边稍薄。薄面用于人体平坦部位的治疗刮痧,凹陷的厚面适合于按摩保健刮痧,刮板的角适合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还有适合经络全息刮拭方法的刮痧板,一侧短边为对称的圆角,其两角除适用于人体凹陷部位刮拭外,更适合作脊椎部位及头部全息穴区的刮拭。

    2.润滑剂

    刮痧的润滑剂多用兼有药物治疗作用的润滑剂。以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炎镇痛作用,同时又没有毒副作用的药物及渗透性强、润滑性好的植物油加工而成。药物的治疗作用有助于疏通经络,宣通气血,活血化瘀。植物油有滋润保护皮肤的作用。

    刮痧时涂以润滑剂不但减轻疼痛,加速病邪外排,还可保护皮肤,预防感染,使刮痧安全有效。目前符合上述要求的润滑剂有活血润肤脂和刮痧活血剂两种。活血润肤脂的作用较为广泛,因为活血润肤脂为软膏制剂,不但润滑性好,而且涂抹时不会因向下流滴而弄脏衣服,容易被皮肤吸收,活血润肤作用持久,特别适合于面部美容刮痧,可作刮痧和美容护肤两用。

    请登录之后再进行评论

    登录

    WordPress后台-外观-小工具 进行配置小工具